民国才女苏雪林,和丈夫结婚36年,却一直拒绝与丈夫圆房,没曾想,在丈夫去世后,她

超哥评历史 2024-09-28 16:15:20

民国才女苏雪林,和丈夫结婚36年,却一直拒绝与丈夫圆房,没曾想,在丈夫去世后,她却出乎所有人意料为丈夫守寡38年,直到102岁的她在临终前才道出真相! 到底是时代造就了人物,还是人物反映了时代,在苏雪林的身上,还真的是个问题。文学巨匠,虽然出身在旧时代,但一直就有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前卫的思想。 102岁,虽然有丈夫,和她相伴的却不是爱情和亲情,而是她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经她璀璨的内心世界。 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省瑞安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优渥,和早早就包办婚姻的旧社会女子有所不同,那就是她有机会接受最先进的教育,还能获得出国留学看世界的机会。 正是由于在法国和美国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活,让她的思想更接近于西方人,从小就追求的是自由的空气。 不过即便如此,在特定的时代,她也无法逃脱女子的传统命运,那就是女大不中留,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接受家庭的安排,相夫教子。 矛盾的是, 苏雪林虽然向往自由的爱情,但依然无法逃脱家族命运的安排。尤其是她们那个圈层,更是属于名流找名流,家里为她安排了一个不错的结婚对象。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结婚对象就是和苏雪林相伴了一生的丈夫,出生商贾家庭,有着海外留学经验的张宝龄。 结婚之前,两个人一面都没有见过,所有的一切,都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结合。不管在哪个时代,商贾家庭和书香门第的结合似乎都是强强联手,希望延续优秀的基因。 虽然在国外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但苏雪林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在最尴尬的年纪,二十八岁,选择了听从父母的安排,接受了包办的婚姻。 这段婚姻,在外人看来就是金童玉女,旗鼓相当,两人不仅家境相仿,而且都见过世面,唯一不完美的就是女方的年龄已经不是妙龄,看来二十八岁从古到今都是一个让女性尴尬的年龄。 不幸的婚姻开头就不幸福,就在洞房花烛夜,两名知识分子就已经在同房问题上起了冲突。在苏雪林看来,只有真正的爱情才可以进入实质性的一步,所以拒绝和丈夫同房。 张宝龄在这之前完全不知情,认为夫妻就应该履行夫妻的义务。但看到对方死活不愿意,通情达理的他也就没有强求。 在张宝龄的追问下,苏雪林也算是坦荡。她直言,婚姻是父母的媒妁之言,她没有办法逃避。无奈的张宝龄只好作罢,毕竟眼前这个女子不是一般人。 婚后的他们注定无法进一步继续,就连交流上都有了问题。苏雪林没事干就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搞文学创作,有时候都顾不上吃饭。 而张宝龄更是个典型的理工男,见到妻子对自己不感兴趣,索性更加投身于科学研究。两口子本来应该是甜蜜的小夫妻,结果却搞的经常是几天都见不到面。 在苏雪林看来,丈夫就是个不懂浪漫的人,两人也没有任何共同话题。两年后,张宝龄就选择了去美国深造,两人的婚姻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苏雪林则选择一边教书,一边创作,期间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都饱受好评。而张宝龄也在他的研究领域成绩卓越。在外人看来,这对夫妻是完美的。 不过对期待真正浪漫爱情的苏雪林来说,这段婚姻让她如同嚼蜡。曾经的她也想过选择和张宝龄结束这段婚姻,但因为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三从四德,选择接受对她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 很快,苏雪林就习惯了这段枯燥的婚姻,强大的内心世界甚至能让她乐在其中。正是有了大量的时间,没有家庭烦恼,没有柴米油盐,才铸就了她在文坛的地位。 她的作品,不光具有一定的欣赏性,更有极强的学术价,《屈赋新探》《李义山恋爱事迹考》等作品都在圈内赫赫有名。 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张宝龄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和妻子达成了共识和默契,即便在遥远的国外,竟然连书信都没有几封,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这样的婚姻状态持续了整整36年。婚姻,如果不经营,就是一种单纯的形式,甚至就是不用履行职责的一纸承诺。 张宝龄去世后,苏雪林应该是有机会再次寻找真爱的,但直到她离世前,没有选择再嫁,102岁的她似乎是带着一定的愧疚和遗憾的。 两人的基因都很优秀,但没有子嗣,在后人看来有点悲凉。或许在婚姻的长河中,看着丈夫的离去,苏雪林有些后悔,她对丈夫的感情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 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的身份,让他们二人背负了太多。甚至有人为张宝龄鸣不平,认为苏雪林不会尽一个妻子的义务,让张宝龄绝了后。 不过任何事情只要是存在,在当事人看来都是合理的。也有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对此你怎么看呢?

0 阅读:6
超哥评历史

超哥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