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的一天,张学良在江边钓鱼,见一位叫高应欢的农民在用筝网捞鱼,便上前搭话聊天。 在交谈中,张学良了解到高应欢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难,老母久病在床,无钱就医,非常同情。张学良当即取出3块银元,送给高应欢说:“我身上仅留下3块钱,你就收下吧。” 西安事变以后,蒋介石不得已同意了联合抗日,但是对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却从此心存芥蒂。 按他的本心,是想杀掉这两个胆敢“犯上”兵谏的将领,但是碍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他不得不装作大度的样子宽恕他们,就算是这样,两人也从此失去了领兵作战的权力,此后伴随着二人的,是无时无刻的监视。 1939年,张学良将军被转移到湖南沅陵凤凰山软禁。在这里,一位本来能够在战场上挥洒热血的将军被逼着解甲归田,隐居度日。 张学良心中的苦闷无处排遣,只能寄托在垂钓上。在这里,他爱上了钓鱼,经常扛着鱼竿去江边,一坐就是一整天。 七月份一天,他带着鱼竿来到老位置,看到本来没人的地方已经被占据了,一个农民在他平时垂钓的地方撒网。 跟着张将军的人正准备上前打发走这个没有眼色的农民,却被张学良阻止了。他让手下人待在不远处,不要上前惊扰到对方。自己却慢慢踱步到江边,看着对方捕鱼。 这个农民叫高应欢,就住在山脚下,他看到旁边站着一个拿着鱼竿的人,似乎准备垂钓,就好心劝说道:“年轻人,这里我下网了,估计钓不到鱼,你去旁边一点下钓吧。” 张学良却没听他的话,就在他旁边下了饵,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等鱼上钩。 “哎,你这年轻人,怎么不听劝呢?这里没鱼啦!不换地儿,你今天得竹篮打水一场空!”高应欢以为对方没听见,加大了声音喊道。 张学良没接他的话,反而开口寒暄道:“老乡,听话音是本地人呐,前几天怎么没见过你啊?” 高应欢虽然觉得这个年轻人性格古怪,但是看他穿着得体,讲话也有分寸,估摸着是哪个有钱人家大少爷来钓鱼放松的。就顺口道:“唉,我从小就一直在这边捕鱼,这段时间老母亲生病,为了照顾她才没能来捕鱼。” 张学良关心道:“怪不得我来这里时没看到过人,还以为这里没人呢。你现在出来打鱼,是你母亲她老人家身体好了?” 高应欢叹了口气回答道:“哪里是好了哦,我不出来打鱼卖钱,别说给母亲治病,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张学良没想到这个农民身上还有这样的苦痛,却还是心存一份善意,就摸了摸身上的口袋,但是只摸出来三块银元,也叹了口气说:“相逢就是缘,可惜我身上现在也没多少钱,这三块钱你拿着吧,回去给老母亲改善一下伙食。” 高应欢本来想拒绝,但是一想到家里的老母亲好久都没沾过荤腥,就咬咬牙收下了这三块钱。他对张学良说:“那这三块钱就相当于我找你借的,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以后我一定会还你的!” 张学良笑着摆摆手说:“不用了,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都是中国人,有能力搭一把手就帮一把。”高应欢也笑着叹了一口气:“要是中国人都像你这么想,早就把日本人赶出去了!” 张学良听到这话不由得想到自己现在身不由己的境地,叹了一口气,皱着眉头说:“是啊,我要是能上战场杀敌,一定要把日本人赶出我老家!” 高应欢夸奖道:“看你这年轻人不仅善良,还挺热血爱国的嘛!就跟那个东北的张将军一样,听说前一段时间,就是他和另一位杨将军,两个人逼着大总统抗日。现在听说国军和红军已经联合起来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肯定能成功的!” 张学良很吃惊,没想到这里的一个普通的农民都知道他做的事,还如此夸奖他。看来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谁做的好做的不好,老百姓心中早有定论。想到这里,心中长期以来淤积的那股郁气突然散了,想想自己做的事,不为自己,只为了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发展,那又有什么错呢?人没法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让所有人满意,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只求无愧于心罢了。 回去以后,高应欢到处找人打听借住在凤凰山上的那个年轻人是谁,但是很多人都摇摇头说不知道。偶尔有几个人似乎是知道什么,但是却又不和他明说,只是好心提醒他以后不要再打听对方了,以免惹祸上身,高应欢这才意识到这个年轻人的身份不一般。 直到多年以后,有人捋了张学良将军的行踪轨迹,大家才知道原来当年借住在这里的那个年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将军。 高应欢知道,以自己的身份,那三块钱是没有机会再还给对方了,但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记住这位将军的恩情,以后如果有能力和机会,一定要报答他。
参考文献: 《老年人》2016年第四期·人物春秋·文史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