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小沈阳大火后,钱追着他跑,他的收入超过了2亿多。但赵本山却改变了规则,总收入的40%属于该公司,小沈阳表示了拒绝接受,并回家将事情告诉了母亲。
2009年,小沈阳因为在春晚的节目《不差钱》一夜成名。这是他首次登上全国的舞台,而他的表现无疑是惊艳的。他那一口带着浓厚东北腔调的幽默语言,加上那股子淳朴和谐的表演风格,瞬间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从春晚结束后不久,小沈阳的演艺事业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类综艺节目、商业演出以及代言邀约如雪片般飞来。他的名字成为娱乐圈中的一个符号,人们谈论着这个从东北农村走出来的喜剧演员,笑着模仿他在舞台上的表演。随着曝光率的提升,小沈阳的收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小沈阳与赵本山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赵本山是小沈阳的师傅,正是他发现了小沈阳的天赋,培养他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明星。作为小沈阳所签约公司的老板,赵本山在小沈阳的事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巨额的财富和名气也让原本稳固的师徒关系产生了裂痕。 就在小沈阳的事业处于巅峰之时,赵本山提出了一条新的公司收入分成规则。根据这条规则,小沈阳的演艺收入将有40%需要归公司所有。这对于赵本山而言是一次正常的商业决定,但对于小沈阳来说,这却是一笔难以接受的巨额分成。 那天晚上,小沈阳回到了家。他坐在客厅里,点了一支烟,思索着该如何应对这件事情。他的母亲正在厨房忙碌着,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儿子的烦恼。但作为一个了解儿子内心世界的母亲,她很快注意到了小沈阳脸上的疲倦与愁绪。 “小阳,怎么了?看你今天心事重重的样子。”母亲放下手中的活,走到沙发旁,关切地问道。 小沈阳看着母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妈,赵老师最近提了个新规矩,公司要从我总收入里拿走40%。这么多钱,我觉得太高了。” 母亲听后,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她并不是一个对金钱太过敏感的人,但这笔钱的数目显然让她感到惊讶。作为一个农民,她深知挣钱的艰辛与不易,而如今儿子好不容易挣到的钱,却要被分走近一半,这让她感到无法理解。 “你觉得这个规矩合理吗?”母亲语气温和,却透出一丝无奈。 “我不知道,”小沈阳答道,“赵老师确实帮了我很多,能有今天的成就,少不了他的提拔。但40%...这比例太高了。我辛苦赚的钱,我也想留点给家里。” 母亲没有立刻回答,她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小沈阳心中的一道坎。作为一个艺人,成功之后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而这一次的挑战,显然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复杂得多。 第二天,小沈阳决定去找赵本山谈谈。办公室里,赵本山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神情平静。作为一个娱乐圈的资深人物,赵本山已经见过太多类似的情况。他知道,当艺人走红后,钱和名利会成为最直接的矛盾点。 “小沈阳,公司提出40%的分成,这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你现在名气大,收入高,但公司也为你付出了很多资源和人力,你觉得这个比例不合理吗?”赵本山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他一贯的威严。 小沈阳坐在对面,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平静地回答:“赵老师,我知道公司对我有恩,我也知道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小沈阳。但40%的比例,对我来说,确实太高了。我的辛苦成果,我也想多留一些给家里。” 赵本山听了,微微点了点头。“你要明白,公司运作需要资金支持,不只是你,还有其他的演员和员工。你现在红了,赚钱也多了,但这份红火能持续多久?艺人的热度总是有限的,公司得为每个人的未来着想。” 小沈阳知道赵本山说的有道理,娱乐圈是个变化莫测的地方,今天的明星,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面孔取代。但他依然无法接受这样高比例的分成。对他来说,自己的辛勤工作应当得到应有的回报,而不是被分走近一半。 谈话结束后,小沈阳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权衡。他回到家中,再次与母亲谈起这件事。母亲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建议,她只是默默地听着,偶尔点点头。 “我觉得你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母亲最后说道,“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几天后,小沈阳再次来到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他希望公司能够重新商议分成比例,40%的分成对他来说实在过高,无法接受。赵本山听后,虽然有些不悦,但并没有过多为难小沈阳。他知道,艺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过于苛刻的分成可能会让徒弟心生怨恨,反而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最终,经过一番协商,双方达成了新的协议:公司的分成比例被适当降低,而小沈阳则继续与公司保持合作,演艺事业也没有因此受到太大影响。 钱和名利虽然诱人,但真正能够支撑小沈阳走得更远的,还是他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而赵本山也同样深知,作为一名老牌艺人和老板,既要掌握利益的分配权,更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