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国不会说中文,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在异常艰难的岁月中

论芸有事 2024-10-05 18:28:59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国不会说中文,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在异常艰难的岁月中,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在中国科技史上,钱学森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屹立不倒。   然而,在这位科学巨匠的光环之下,他的儿子钱永刚却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人生,钱永刚的成长历程,不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殊时代的奋斗,更折射出钱学森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深远的家国情怀。   作为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回国的时候,不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同时还辍过学、甚至高中也未能顺利毕业。   在许多人眼中,这样的成绩与其父亲的显赫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面对儿子的学业困境,钱学森却采取了一种看似冷漠的态度,既不干涉也不指责。   这种教育方式乍看之下似乎有些不负责任,但实际上蕴含着钱学森深思熟虑的教育哲学,他相信,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个人的自主探索和实践,而非外界的强制和灌输。   钱学森的这种放任,实则是对儿子人格独立性的尊重,也是对其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信任。   就像是钱永刚7岁时随父亲回国,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挑战,从美国的自由环境骤然置身于1950年代的中国,这对年幼的钱永刚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冲击,然而,正是这种环境的骤变,培养了钱永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966年,18岁的钱永刚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想要完整的读完高中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钱永刚毅然决定应征入伍。   这个决定看似仓促,实则体现了钱永刚独立思考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面对儿子的选择,钱学森并未利用自己的地位为其谋求更好的出路,而是简单地予以支持,鼓励他去闯荡人生。   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儿子选择的尊重,也是对其独立性的培养。   而钱永刚在部队度过了9年的时光,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不论是在军营中发生了什么,钱学森对他的经历从来都是不闻不问。   1978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钱永刚抓住机会重返校园,尽管年龄已经偏大,但他依然怀着对知识的渴望投入到学习中。   这种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钱学森多年来以身作则所传递的价值观,钱永刚的求学之路,虽然曲折,却也因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钱学森对儿子的教育,核心在于教导他懂得“舍”的智慧,在钱永刚看来,父亲的人生就是一部不断取舍的历史,从选择学习铁道工程到航空工程,从航空工程师转向理论研究,再到投身大型科研工程建设,钱学森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舍”与“得”之间权衡的结果。   这种取舍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学术生涯中,更反映在他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上。   钱永刚对父亲的评价经历了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早年,他曾认为父亲是个不合格的父亲,因为没有利用自己的学识和地位为儿子谋求更多利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钱永刚逐渐领悟到父亲教育方式的深意,他意识到,那些看似不经意间传授的东西,恰恰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钱学森的言传身教,不仅教会了他知识,更教会了他做人的基本道理。   如今,75岁的钱永刚退休后致力于传承父亲的精神遗产,他通过建馆、建班、出书、制作影视作品、演讲和办展等方式,将钱学森学以报国、科技报国的精神传播给更多人。   钱永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更多青年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将其作为读书人的基本素养。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钱学森父子的故事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私密历史,更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和国家发展的镜子。   通过钱永刚的视角,我们得以一窥钱学森的为人处世之道,感受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这种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信息来源:中国网教育2023-06-05——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   百度百科——钱永刚

0 阅读:381

评论列表

zf

zf

1
2024-10-09 07:54

主要是钱老太忙了,其次可能觉得,再怎么教都难以超过自己,越教越生气,不如顺其自然。

论芸有事

论芸有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