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治家最后的绝唱,洛下闲废的刘禹锡,只能靠佛教救赎 刘禹锡在顺宗朝被不断贬谪,不得回朝。直到826年54岁的刘禹锡才被召回洛阳,次年到达。828年他被宰相裴度赏识,被召入长安为官。但不久又牵扯进牛李党争。刘禹锡遂转为苏州刺史。至836年64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回到洛阳,此后一直生活在此,直到842年去世。在洛阳刘禹锡家住怀仁坊,生活并不差,加上他的好友白居易、裴度、牛僧孺等人同在洛阳,大家没事就一起开文学沙龙、写诗唱和,所以刘禹锡人生最后的6年,应当是他最豁达、最自由的时光。但明人胡震亨却说刘禹锡“晚年洛下闲废”,可见他是无所事事,只能浪费时光,所以刘禹锡的晚年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快乐。这点可以从刘禹锡晚年突然信奉佛教看出。 刘禹锡晚年潜心侍奉佛教,这不是单纯的信仰,更是想借宗教来排遣抑郁,弥补内心空虚,和精神的空洞。他在《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这首诗中解释了信佛的原因,“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虽然已经闲置,但作为经历代、德、顺、宪、穆、敬、文、武宗八朝的老臣,参加了永贞革新,面对中唐的颓废,他内心是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所以只能将之寄托给宗教。在《天论》中,刘禹锡说“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也显示了他想借宗教舒缓心情,转移注意的无奈。加之刘禹锡晚年多病,只能把佛教当做慰藉。在842年刘禹锡病情加重,抱病写了《子刘子自传》,公开为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翻案,在自传中他为自己在政治上无作为而感到遗憾,也感叹“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cī兮”,表明自己一生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所以刘禹锡说“事佛无妨有佞名”,坦然承认信佛对名声有损,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参考文献 胡利霞:《播迁一生,洛下闲废中的高歌——刘禹锡晚居洛阳及其散文创作探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历史冷知识#
一个政治家最后的绝唱,洛下闲废的刘禹锡,只能靠佛教救赎 刘禹锡在顺宗朝被不断贬谪
浩然说文史
2024-10-05 21:44:03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