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时间,看完了顾长卫的电影《刺猬》,其实电影没那么长,用两天时间,主要是因为

锦书评文化 2024-10-11 22:25:13

用两天时间,看完了顾长卫的电影《刺猬》,其实电影没那么长,用两天时间,主要是因为从海绵里挤水的态度不是很积极,效率自然就不高了。 谈谈观后感吧,最直观的那种观后感。 1、关于“刺猬”两字。 首先想到的,就是刺猬这种动物的外形。内心柔软,外表坚硬,可坚硬的外表只是表象,是为了掩盖或者保护柔软的内心。 剧中王战团和周正其实都就像刺猬一样,看起来桀骜不驯,冥顽不化,固执,和世界格格不入,其实,他们俩都有一颗细腻敏感善良的心。 但对于世界而言,一只刺猬,力量又是那么弱小,在很多时候,能否护住自己,根本就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被吃掉还是被送走,完全就在于人类的一念之间。 其次,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就像和刺猬和刺猬之间一样,远了,感觉不到对方的温暖,而稍一亲近,又会彼此伤害。 甚至,伤害你最深的人呢,反而是离你最近的人。 比如,王战团的妻子,周正的父母。 他们是王战团和周正最亲的人,可是却出于爱护或者面子,一直都在伤害着自己的家人。 “我是比潘金莲还毒的毒妇…”大姑这样子说自己,她的忏悔源于她为了不让王战团乱跑,而给王战团服用了安眠药。 周正的父母又何尝不是,打着关心爱护周正的幌子,一个焦虑,一个暴力,却都要由周正来承接这一切。 所以你看,应了那句话:爱我的人伤我最深。 以至于周正最后对自己的妈妈说出了那句“我不原谅”。可即便到了那个时候,他妈妈也未必意识到自己错了吧? 2、关于信仰 果然,价值观对人生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啊。 今天上课,刚讲了那些英烈们,为了信仰,抛家舍业,甘洒热血的例子,在这些人身上,信仰是光,是指引他们前行的灯塔、方向标。 而剧中,对于王战团的妻子来说,信什么却变成了溺水的人寻找的一根救命稻草。 由“白三爷”到耶稣再到佛祖,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是真的救赎了她吗? 答案很明显:没有。 有时候想想,普通人的信仰,也许并不是真的理解了教义什么的,不过是在迷茫中想找到点实在的东西抓住,好让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有所依托罢了。 不过也好,人啊,总得信点什么,心里觉得踏实,觉得有所依傍吧。 3、关于精神疾病 这个简单,一句话就可以:疯子的世界里,其他人都是疯子。 所有人都觉得王战团不正常,可是,在周正眼里,由和别人一样的看法,再到认同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 反对他——成为他——超越他。 同样,当别人都认为周正有病,也只有王战团斩钉截铁地、坚定地多次告诉周正:你没病! 我们总是不能接受别人和我们不一样,如果遇到了,我们先是觉得讶异,然后会愤怒,接着是恐慌,最后,就是想方设法地想消除这种不一样。 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并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时候,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会迅速和有同样想法的人结成同盟,异口同声地说:他有病! 4、关于救赎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救赎和被救赎的需求。 最难得的是:相互救赎。 这部电影中的王战团和周正就是如此。 很难得,在一个沉闷压抑的环境中,还有这样两个惺惺相惜的人。 王战团给了周正肯定,让周正在一团乱麻中站到了“尖上”,沉到底处的心肝肺在辽阔的天地间终于可以大口呼吸,并对着天空大声喊出来:我要成舅舅了…祝新婚快乐… 那种可以大口吸氧的感觉对于他们,也是一种救赎,从而可以在再次沉底的时候,胸腔内还有一些残余的氧气可以支撑他们正常地呼吸。 5、关于出路 就像一开始那只刺猬一样,出路在哪?当在路上被黏住,后退才是正确的出路,前行,则只能被滚滚车流所淹没。 可是,没有人指点迷津的时候,前进还是倒退?转弯还是直行?那一瞬间,众声喧哗,内心却茫然不知所措。 王战团给刺猬指出了一条出路,并指引着它走了出去。 从王战团身上受到启发,周正也给自己找到了出路,最终走向了更加辽阔的天地。 王战团呢?他去了哪里?是一直梦想的太平洋?还是不知道哪里的远方? 只有他知道。 我们呢?我们每一个人的路在哪?我们又该如何走向梦中的远方? #秋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0
锦书评文化

锦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