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西临汾,一16岁的小伙考上卫校,却交不起1年3000多的学费,乡亲们听说后,给他捐助,谁料,卫校毕业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回到家乡开诊所,20多年来,他的行医路,足以绕地球10圈! 在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舞台上,灯光璀璨,观众席中座无虚席。贺星龙身穿一套朴素的西装,显得既紧张又兴奋。 当他缓缓走上领奖台,四周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仿佛在向这位普通的乡村青年致敬。 在领奖台上,贺星龙的脸上挂着微笑,但他的眼中却闪烁着泪光。 他深吸了一口气,声音在麦克风前略微颤抖:“是乡亲们让我有机会上学,是他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话语中透露出的深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回想起自己艰辛的求学之路,从小生活在偏远的山村,家境贫寒,父母为了供他上学,省吃俭用。 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入校园时的那份激动与忐忑。虽然周围的同学大多数来自富裕家庭,但乡亲们的鼓励让他充满自信。 每当他感到沮丧时,总能听到父母、老师和邻里的鼓励声:“你一定能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话语,成为了他追梦路上的动力。 贺星龙继续说道:“所有的付出,都是我应该做的。”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整个礼堂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都站起身来,给予他最诚挚的敬意。 贺星龙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年迈,兄弟姐妹众多,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尽管他心中有着对医学的热爱,但当他收到卫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家里的反应却是失望与无奈。3000多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 “星龙,你还是算了吧,出去打工也能挣些钱。”父亲一脸愁苦地说。 但贺星龙不愿意放弃。他心中明白,如果自己辍学,未来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对乡亲们的承诺。 村里的人们得知他的困境后,纷纷伸出援手。村长更是号召全村人一起捐款,几百几十的凑钱,最终为贺星龙筹集到了足够的学费。 “我们要有一个大学生,咱们村的骄傲!”村长的坚定让贺星龙感受到来自乡亲们的期望与鼓励,他决心努力学习,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贺星龙顺利毕业。 他的同学们纷纷选择在大城市工作,享受着更高的薪水与舒适的生活,而贺星龙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拒绝留校任教,选择回到家乡开诊所。 “家乡需要我。”贺星龙坚定地说。 回到村里后,他利用自己在卫校学到的知识,开了一家小诊所。 初期条件简陋,诊所的设施简单,但贺星龙却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心尽力为乡亲们服务。 他知道,村里老人多,有些人甚至行动不便,去医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便决定提供上门服务。 “贺医生,快来,我家老头子又晕倒了!”一个电话打破了宁静的午后,贺星龙立刻背起急救箱,骑上摩托车,迎着风雨奔向患者家中。 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二十年来,他骑坏了七辆摩托车,磨坏了无数双鞋。无论天气如何,贺星龙从未抱怨过。 他的身影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穿梭,村民们早已习惯了他的存在,习惯了随叫随到的他。 在一次下雨天,贺星龙接到电话,得知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 他迅速赶到,路上泥泞不堪,摩托车多次打滑,但他咬紧牙关,终于在老人最需要的时候抵达。经过紧急处理,老人转危为安,村民们感激得热泪盈眶。 “贺医生,真是我们村的恩人!”大家在村口自发组织了一个小聚会,庆祝贺星龙又一次挽救了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贺星龙的诊所逐渐发展,村民们纷纷前来就医。他不仅仅是村里的医生,更是他们心中的希望和依靠。 然而,贺星龙的付出并非没有代价。他常常忙得不可开交,缺少时间陪伴家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们。 他的妻子常常独自承担起家务和孩子的教育,心中虽有委屈,却从不在贺星龙面前提及。她知道,丈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小家、为了村民们的健康与未来。 “我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不能停下。”贺星龙曾在夜深人静时自言自语。 岁月如梭,贺星龙已经在这个小村庄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他见证了村子的变化,村民们的健康水平逐渐提升,大家的生活条件也在改善。 乡亲们时常把贺星龙视为“神医”,他的医术和品德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说TA##社会百态##正能量##生活#
1996年,山西临汾,一16岁的小伙考上卫校,却交不起1年3000多的学费,乡亲
牧童的娱论
2024-10-13 09:51: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