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郑强教授说过:“中国六大荣誉拿到一个都很不容易,就算把去世的人都算上,全

碎舟趣事 2024-10-18 12:22:13

看哭了!郑强教授说过:“中国六大荣誉拿到一个都很不容易,就算把去世的人都算上,全中国也就一个人凑齐了,大家都知道中国首富是谁,却不知道这位伟大的共和国功勋是谁,真的可悲”那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文章内容有可靠的信息来源)   说起中国的科学家,大家可能会想到钱学森、邓稼先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是有一位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亚于这些大咖,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程开甲,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的传奇人物。   程开甲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是他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想想看在中国有六个特别厉害的荣誉,拿到一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程开甲他全都拿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独一无二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我们之前没听说过他呢?这就要从程开甲的特殊经历说起了,他可是个隐姓埋名20多年的“神秘人”。   程开甲出生在1918年,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去了英国留学,在国外他可没少受欺负,有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说我们是“黄皮猴子”。   这种歧视没有打倒程开甲,反而激发了他的爱国之心,1949年他听说解放军在长江上打败了英国军舰,兴奋得不得了,他想新中国有希望了,我得回去报效祖国!   1950年程开甲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那时候的中国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人才,程开甲二话不说立马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去。   然而程开甲的人生轨迹在1960年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接到一纸调令被派去做一项绝密工作,从此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中。   原来程开甲被派去参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了,这可是国家最高机密,连家人都不能告诉,就这样程开甲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隐姓埋名”生涯。   1963年程开甲来到了罗布泊,这是个什么地方?简单说,就是个又热又干的大沙漠,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程开甲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核试验工作。   想象一下烈日当头,热浪滚滚,还有随时可能出现的辐射危险,普通人可能连站都站不稳,但程开甲他们却在这里日复一日地工作着,他们住在简陋的工棚里忍受着各种艰苦条件。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程开甲带领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和氢弹,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程开甲成为了中国核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也就是“核司令”,但是当其他人在庆祝核试验成功的时候,程开甲却顾不上高兴,他在焦急地等待着关键数据,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正是程开甲最可贵的地方,他不在乎名利只关心国家的需要,正如他自己说的:“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核事业,他在短短10年内就改变了四次研究方向,从理论物理到金属物理再到核物理,每一次转变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   但是程开甲从不抱怨,他知道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做什么,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程开甲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和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核武器,为国家撑起了一把“核保护伞”,这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不再受人欺负。   退休后程开甲的名字才逐渐为人所知,但他并不在乎这些,他常说:“看到祖国的国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就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程开甲的贡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他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六大荣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2018年,程开甲在101岁高龄时离世,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默默奉献,被誉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程开甲:“赤诚之心,毕生奉献,与祖国命运相连”,这句话生动地概括了程开甲的一生。   程开甲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效力,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之间程开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程开甲的事迹体现了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他隐姓埋名20多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工作,只为了国家的科技进步。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正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再者,程开甲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他多次改变研究方向,不断学习新知识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尤为重要。   最后程开甲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英雄往往是默默无闻的,我们不应该只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名人,更要记住那些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无名英雄。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传承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让我们铭记程开甲等默默奉献的科学家,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信源:环球网

0 阅读:358
碎舟趣事

碎舟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