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他洞见全球核弹理论已近极限,未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0-21 15:38:40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他洞见全球核弹理论已近极限,未来重点或将转移。尽管身患重疾,他依然殚精竭虑,为祖国的核防御事业指明方向,以确保国家不再在这一领域落后于人。 (信息来源:2014年3月3日  杭州日报——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一个秘密埋藏28年)   1986年,北京,一个老人躺在病床上,病痛让他变得瘦弱不堪,窗外车水马龙,但他似乎已经与这个世界隔绝,只有脑海中那些复杂的数据和公式还在不停地跳动。   他,就是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领军人物。   几十年前,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许多挑战,国际环境也很紧张。   1958年,邓稼先接到了一个秘密又重要的任务,就是研制原子弹,从此,他隐姓埋名,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开始了长达28年的默默奉献。   “国家需要,我必须去做。”这是邓稼先留给家人和朋友的话。   他和老婆孩子道了别,然后一头扎进了戈壁滩深处,条件很艰苦,资料也很少,但他和团队还是克服了各种困难,日夜不停地搞研究。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了。   那一刻,世界为之震动,中国人民扬眉吐气!   然而,作为总指挥的邓稼先并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因为他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里,邓稼先带着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氢弹的研制工作,他经常不顾自己的安全,亲自到核试验现场去获取第一手资料。   有一次,核弹试验意外坠地,没有按照预想那样升空爆炸,邓稼先急得不行,别人拦都拦不住,他坚持自己开车去寻找核弹碎片,因为他觉得自己最懂情况。   长期的核辐射,对邓稼先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由于降落伞故障,他受到了严重的辐射,虽然他嘴上说没事,但家人都看出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患上了直肠癌,不得不离开了他心爱的科研一线,即使躺在病床上,他还是时刻惦记着祖国的核武器事业。   他知道,核武器的发展已经接近理论上限,未来的竞争重点将放在小型化和模拟技术上。   “不能让中国落后于人!”   邓稼先在病榻上,与他的老战友、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反复讨论着中国核武器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必须尽快将核武器小型化,同时加强实验室模拟技术的研究,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两位科学家强忍着病痛,在病房中起草了一份建议书,详细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这份建议书,凝聚着邓稼先对国家未来深深的忧虑,也承载着他对中国核武器事业的殷切期望。   这份建议书很快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并迅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事实证明,邓稼先的预测是准确的。   几年后,世界主要核国家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核武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此时,中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小型化技术,并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模拟系统,在核武器领域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   1986年7月,邓稼先的生命走到了最后,弥留之际,他提出想再去看一眼天安门。   当汽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时,他轻声地问妻子:“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30年,弹指一挥间。   现在,邓稼先的名字已经牢牢刻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上。   他不只是个出色的科学家,还是一位非常爱国的人。   他用生命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邓稼先的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