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沈醉到白公馆视察,与一个疯老头擦肩而过时,沈醉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便问道:“这人不简单,他是谁?” 1947年,重庆白公馆,一座让无数革命者谈之色变的监狱。这里关押了无数抗日英雄、共产党人,以及那些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的政治犯。 沈醉,这位军统三剑客之一,带着狡猾与冷酷的目光巡视着白公馆。 就在他走入监狱院子时,一个疯疯癫癫的囚犯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个囚犯披头散发,步伐怪异,似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神智,嘴里还不断喃喃自语。 沈醉一瞬间皱起了眉头。 “这人不简单,他是谁?”沈醉立刻问道。 旁边的看守一脸不以为然,随口回答:“这是韩子栋,一个疯了好几年的犯人,成天乱跑,没有什么威胁。” 沈醉盯着这个“疯老头”,敏锐的直觉告诉他,眼前这个人绝非看守口中说的那样简单。 不过,他并没有当即采取行动,只是吩咐看守严加看管。 但沈醉没想到,这个看似无害的“疯子”,正策划着一场惊天的越狱计划。 其实,韩子栋并不疯。 这个看似疯癫的囚犯,原本是中共地下党员,1932年打入国民党军统的复兴社(后来的蓝衣社)内部,是一位出色的红色特工。 他通过巧妙的潜伏,获取了大量敌方情报,直到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长达14年的牢狱生活。 在这期间,他经受了数不清的酷刑,电击、老虎凳、竹篾穿指、火烙……但他从未泄露半点党的机密。 后来,他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这里曾经是无数共产党人最后的归宿。 为了活下去,并且找到逃脱的机会,韩子栋决定装疯。 韩子栋每天都要“疯跑”。 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大雨倾盆,他都要绕着院子疯疯癫癫地跑上一圈又一圈。 看守们早已见怪不怪,甚至还在旁边嬉笑逗乐,觉得这个疯子成了白公馆的“笑料”。 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韩子栋精心策划的一部分。 他不仅通过“疯跑”锻炼身体,还借机记下白公馆的地形、守卫的换班规律,为越狱做准备。 他成了狱中的苦力,打杂、搬东西、甚至外出买菜。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买菜途中,韩子栋利用这些难得的机会,暗中观察监狱外的环境,悄悄规划出逃生路线。 一切看似疯狂,实则有条不紊。 沈醉并非等闲之辈。 虽然他只与韩子栋短暂对视了一瞬间,但他从“疯老头”的眼神中捕捉到了一丝异样。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特务头子,沈醉清楚,真正的疯子眼神是空洞的,绝不可能有这样的机警。 他吩咐手下加强对韩子栋的看管,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白公馆的看守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 他们依旧对韩子栋放松警惕,继续让他当苦力,甚至让他跟随看守出去买菜。 韩子栋知道,自己留在白公馆一天,就多一天的危险。 尤其是经过沈醉的这一提醒,他深感时不我待。 机会终于来了。 1947年8月18日,看守卢兆春带着韩子栋出门去磁器口买菜。 这个卢兆春是个嗜赌如命的人,他总会趁着买菜的机会去打几圈麻将。 果不其然,来到磁器口后,卢兆春便钻进了一家麻将馆,让韩子栋在外等候。 韩子栋知道,等待已久的时机来了。 他趁卢兆春沉迷于麻将,借口“解手”,迅速溜出看守的视线。 平日的“疯跑”训练派上了用场,韩子栋毫不犹豫地脱下囚服,换上事先藏好的便装,飞快地朝着嘉陵江奔去。 韩子栋来到嘉陵江边时,江水正涨。 他四下寻找,终于看到一艘小船停靠在岸边。 他急忙招呼船夫,在几番请求之后,船夫终于答应载他过江。 就这样,韩子栋成功渡江。 逃出生天后,他又躲过了几次追捕,最终在历经45天的长途跋涉后,成功抵达了解放区。 韩子栋的越狱成功,让军统震怒不已。 沈醉得知消息后,更是感到懊恼,他曾经一度怀疑韩子栋,但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行动,错失了机会。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几年后,新中国成立,沈醉被俘,进入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在1960年,沈醉被特赦释放。 韩子栋在解放后继续为党工作,担任了贵阳市委副书记等重要职务。 令人意外的是,韩子栋和沈醉两人最终竟然还有过几次见面。 1985年,两人在重庆再次见面,沈醉向韩子栋表达了深深的歉意,韩子栋则大度地表示:“过去的事,已经成为历史。” 从敌对到和解,韩子栋与沈醉的关系演绎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宽容与大度。 沈醉在之后还写下了“山水胸怀,松柏气节”送给韩子栋。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坚韧不拔的英雄,才让我们的国家一步步走向光明。 而那段关于韩子栋越狱的传奇,也被写进了小说《红岩》,成为永远激励后人的一页历史。
1947年,沈醉到白公馆视察,与一个疯老头擦肩而过时,沈醉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0-22 14:56:55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