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师长陈树湘重伤被抓,在押送途中,他得知敌人要抬着他去领赏,趁敌人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0-22 14:56:56

1934年,红军师长陈树湘重伤被抓,在押送途中,他得知敌人要抬着他去领赏,趁敌人不备,咬紧牙关,颤抖着手扯开肚子上的纱布,咬着牙抠出1大截肠子。 1934年冬,湘江之水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这场战争,注定成为长征史上最惨烈的一章。 在这场战斗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的结局尤为令人动容。 为什么一位红军将领会选择如此悲壮的方式结束生命? 红军的湘江之战,堪称生死之战。红34师奉命殿后,任务艰巨。要说殿后意味着什么? 就是在大部队撤离后,依然要死守阵地,直至弹尽粮绝。这是一项几乎注定要牺牲的任务。 当时,红军主力约8.6万人,面对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湘江是红军能否继续长征的最后一道关卡。 为了掩护大部队渡过湘江,红34师承担了最凶险的任务,担任后卫。师长陈树湘明白,这将是一场以命相搏的战斗。 四天五夜,血战湘江! 陈树湘带领全师将士,顽强抵抗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猛烈进攻,还有极度的饥饿和疲惫。 四天五夜的激战中,红34师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湘江之水被鲜血染红。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坚守,都是对生命的极限挑战。 虽然最终红军主力成功渡过湘江,但红34师却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他们的任务虽然完成了,但代价极其惨重。从最初的6000多人,战至最后只剩下了千余人。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12月上旬,红34师在多次尝试强渡湘江失败后,被敌人彻底包围。陈树湘率领残部浴血奋战,试图突围。他知道,能带出去的每一个战士,都是红军未来的希望。 可是,敌人的封锁越来越紧,包围圈越来越小。最终,陈树湘身负重伤,腹部中弹。他的战士们弹尽粮绝,越来越少的红军战士倒在了阵地上。 陈树湘知道,突围已无望。此时,红34师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只是少数战士拼死守护着他们的师长。然而,命运却没有放过这位铁血的红军将领。在战斗中,他不幸被俘。 被俘后,陈树湘并未有丝毫退缩。他被押上担架,敌人计划将他送往长沙邀功领赏。途中,敌军看似胜券在握,但陈树湘内心的革命信念从未动摇。 他明白,作为红军师长,一旦被敌人俘虏,不仅自己将面临耻辱的审判,敌人也会利用他的身份来打击红军士气。 陈树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宁死不屈。 陈树湘深知自己的伤势已无药可救,但他绝不允许自己成为敌人的战利品。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震撼历史的决定。趁敌人不备,陈树湘颤抖着手,咬紧牙关,缓缓扯开了肚子上的纱布。 他的腹部还在剧烈疼痛,血迹斑斑,但他的眼神中满是坚定。他用手从伤口处抠出了一大截肠子,硬生生绞断。这一举动,让他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他最后的抗争,也是他最勇敢的决绝。 陈树湘的断肠自尽,不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革命气节,更是在告诉敌人,红军的精神不可摧毁!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用壮烈的牺牲书写了红34师不屈的战斗精神。 湘江战役后,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红34师更是几乎全军覆没。 可以说,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但也是红军能否继续长征的关键节点。如果没有陈树湘和红34师的拼死抵抗,中央红军主力的渡江将无法实现。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遵义会议成为了红军命运的转折点。湘江战役虽然惨烈,但红军挺了过来,并且通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没有湘江的惨胜,就没有后续红军的胜利。湘江战役不仅为红军赢得了时间,也为整个中国革命铺平了道路。 但这场胜利,是用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其中,陈树湘和红34师的牺牲尤为沉重。 尽管他们全军覆没,但他们以壮烈的方式完成了任务,确保了中央红军的安全渡江。红34师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与坚韧,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陈树湘断肠自尽的故事,不禁让人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如此悲壮的决定? 答案或许就在于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对红军未来的坚定信念。陈树湘选择以最决绝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革命烈士的气节与牺牲精神。 正是有无数如陈树湘一般的英雄,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和平与幸福。 正如那句经典的革命歌曲所唱:“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陈树湘和他的战友们,正是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 向陈树湘致敬,向红34师致敬!

0 阅读:1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