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身在美国的黄柳霜倾注所有心血和财产,力挺她的祖国抗日。正当她期待得到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0-22 18:58:37

1937年,身在美国的黄柳霜倾注所有心血和财产,力挺她的祖国抗日。正当她期待得到更多支持时,宋美龄访美,竟冷冷拒绝了她的请求,对她说出了那句刺耳的话:“她还不配当我的座上宾!”   (信息来源:2009年11月14日 国际在线 ——好莱坞最早华人影星黄柳霜被宋美龄拒之门外)   一枚硬币,一面是星光熠熠的好莱坞,一面是战火纷飞的中国,中间,是一位华裔女演员的面孔。   她是黄柳霜,2022年,美国造币厂将她印在了硬币上,表彰她对美国做出的卓越贡献。   这位国际巨星,一生都在面对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争议与排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黄柳霜的故事得从美国唐人街一家小洗衣店说起,她的祖父当年怀着“淘金梦”远渡重洋,却在异国他乡尝尽了生活的苦辛。   洗衣店支撑了家里三代人的生活,也养大了黄柳霜和她的七个兄弟姐妹,黄柳霜从小就出落得漂亮,却也因此遭受了不少白眼。   她在美国被当地人排挤,只好去中国人开的学校上学,她有一次偶然接触到了电影拍摄,从那以后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电影《红灯笼》需要找一个亚裔演员,黄柳霜意外地获得了这个机会,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她凭借对表演的热爱和天赋,把拍摄拿捏得特别棒。   这次客串让黄柳霜联系到了好莱坞,之后她收到了很多片约,然而,迎接她的并非坦途,而是充满歧视和偏见的“黄祸”形象。   当时的好莱坞对中国人有很多固有的偏见,细长的眉毛,眯缝的眼睛,再加上各种负面的人设,黄柳霜被迫出演了一个又一个妖艳、邪恶的角色。   这些角色让她在美国声名鹊起,却也让她在国内背负骂名。   人们指责她“辱华”,不理解她身在异乡的无奈,甚至连她的父母也对她颇有微词。   面对误解和质疑,黄柳霜无力反驳,她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   她能做的,只有默默忍受,用微薄的片酬(只有白人演员的十分之一)去争取那一点点可怜的机会。   为了摆脱困境,黄柳霜去了欧洲,寻找新的机会,在那里,她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各种奖项拿到手软。   虽然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她心里总感觉缺少些什么,孤独感一直伴随着她。   1936年,黄柳霜回到了祖国,在国内,她受到了影后胡蝶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热情接待,这让她倍感温暖。   然而,国内媒体对她的态度却并不友好,甚至有人诅咒她“死一千次”。   这些言论深深地刺痛了黄柳霜的心,但她没有反驳,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真希望我生在中国,虽然祖国对我来说一直很遥远,但我终于回家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远在大洋彼岸的黄柳霜非常焦急,她积极参与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四处呼吁美国民众支持中国的抗战。   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援华联合会”。   她还参与了《缅甸炸弹》和《重庆夫人》等反法西斯电影的拍摄,通过镜头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并将所有片酬捐给了中国救济联合会。   然而,即使她为祖国付出了这么多,仍然无法改变一些人对她的偏见。   1943年,宋美龄访美,在华人圈引起了巨大轰动,黄柳霜也满怀期待地希望能与这位“第一夫人”见面,共商抗日大计。   然而宋美龄认为黄柳霜不够资格,所以拒绝了她。   消息传来,黄柳霜的心碎了,她不明白,自己为祖国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会被同胞如此轻视?   或许,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爱国也需要“资格”,而黄柳霜在银幕上塑造的那些“辱华”形象,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晚年的黄柳霜,早已淡出影坛。   1960年,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终于出现了她的名字,这对她来说,既是肯定,也是一种迟来的安慰。   这些年的委屈和心酸,已经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   1961年,黄柳霜因为生病去世,当时56岁。   黄柳霜的一生既传奇又充满心酸,她的故事里有无数的波折和无奈。   她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却始终被视为“外国人”。   她热爱中国,为中国抗战奔走呼号,却始终无法得到所有同胞的认可。   她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华裔群体命运的缩影,也是对爱国情怀、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   如今,黄柳霜的肖像被印在了美国硬币上,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所有海外华侨华人在美国历史中所做贡献的认可。   黄柳霜,这位跨越国界的女演员,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华人在异国他乡的挣扎与坚守。

0 阅读:1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