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何其重要,毛泽东和司马光都将其奉为行动的准则。 司马光将“三家分晋

闵纯过去 2024-10-24 22:32:55

“名正言顺”何其重要,毛泽东和司马光都将其奉为行动的准则。 司马光将“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大家族的族长被周威烈王由大夫升为诸侯)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事。因为,从此开始,礼崩乐坏,臣有了君的名分,三个新政权可以在“名义上”与晋国国君分庭抗礼。 孔子认为,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韩赵魏逼着周威烈王分封诸侯,要个名分,也是想“名正言顺”。 曹操也在乎名分。尽管权势滔天,可也不敢称帝。“名不正则言不顺”啊! 毛泽东在革命生涯中的重大决策,也十分在意“名正言顺”的问题。 在决定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说:“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在我党采取上述步骤后,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 赴重庆谈判,虽然军事上被动了,但争夺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在民众和国际社会面前赢得了“和平”的名分,也把蒋介石逼到了被动地位。在蒋再次发动内战的时候,民众更坚定的站在毛泽东一边。 “抗美援朝”时,我们的口号是“保家卫国”,因为“唇亡齿寒”。有了这个名分,才能最大限度团结和调动中华儿女抗美的积极性。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我军离新德里300公里之时,主动撤回我方边境20公里处。避免背上“侵略军”的骂名,最大程度保住“自卫”的名分。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背后蕴藏的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毛泽东看中“名正言顺”,要的也是团结最大多数人,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如此,方能克服万千困难,百战百胜。#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新解# #领袖毛泽东# #资治通鉴#

0 阅读:5
闵纯过去

闵纯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