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位开国少将甘祖昌向总政治部递交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请求,他坚定地表示:“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我更愿意回乡当农民。”这一申请让中央感到惊讶,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决定。 然而,谁也没料到,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给中央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信息来源:2018年06月05日 人民网 —— 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党史一叶)) 开国少将,功勋卓著,本该享受着荣耀和安逸,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一条路——回到家乡当农民。 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这条路他又走得如何? 甘祖昌,一个从硝烟中走出来的将军,他的名字和无数场战斗联系在一起。 他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过无数仗,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他获得了少将军衔,这是国家对他贡献的认可,也是对他一生军旅生涯的嘉奖。 然而,荣耀的光环下,甘祖昌的心中却充满了不安。 他想起那些倒在战场上的战友,他们再也无法享受胜利的喜悦,而自己却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这让他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没能看到今天,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这份愧疚感,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驱使着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贡献。 1952年,在新疆任职期间,甘祖昌遭遇了一场意外,他乘坐的车辆翻入河中,头部受到重创。 这次事故不仅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伤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宝贵。 他迫切地想要抓住时间,为国家和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乡当农民。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人不理解,一个将军,为何要放弃荣华富贵,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 面对质疑,甘祖昌只是淡淡地说:“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1957年,在甘祖昌的坚持下,组织最终批准了他的申请。 他带着老婆和家人,启程回老家了。 从新疆到江西,数千公里的路程,他们一家十四口人只带了三个行李箱,里面装着简单的衣物和几只家禽,他们要把更多空间留给建设家乡的希望。 甘祖昌一回到家乡,就连忙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 他走访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带领大家兴修水利、改良土壤。 他深知农业是基础,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谈发展。 “粮食产量这么低,得想办法解决!” 他动员大家,一起挖水渠、修水库,改善灌溉条件。 在他的带领下,原本干旱的土地焕发了生机,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他还把自己在部队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咱们不能光想着种地,还得发展工业才行! 甘祖昌的目光长远,他深知只有发展工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面貌。 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引进技术,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甘祖昌又带领大家修桥铺路。 他常常和村民们一起扛石头、挑土方,他的衣服总是沾满了泥土,但他却毫不在意,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家乡的发展,是百姓的福祉。 甘祖昌回到家乡后,一直过着朴实节俭的生活。 他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简单的饭菜,住的是用土坯砌成的房子。 他把组织发的工资和补贴全用来建设家乡了,自己却舍不得花一分钱。 1985年,由于长期劳累,甘祖昌的旧疾复发,住进了医院。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决定为他修建一座新房子,让他在南昌安度晚年。 但是,甘祖昌却坚决不肯接受这份好意。 “不要为我特殊,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吧!” 在他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自己的个人利益则是微不足道的。 1986年,甘祖昌因病逝世,享年79岁。 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遗物中只找到了三枚用红布包着的勋章,那是他一生戎马生涯的见证,也是他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 甘祖昌,一位从将军到农民的传奇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奉献。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57年,一位开国少将甘祖昌向总政治部递交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请求,他坚定地表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10-28 23:22:24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