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批航天员基本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的,直到第三批才区分航天工程师、航天驾驶员和载荷专家,从科研院所里选拔备用航天员。主要原因很简单,飞行员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飞行经验,适合载人航天前期工程需要。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其实也是我国航天员培养体系建立的过程。我们前两批航天员,包括早期预备航天员其实都是从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
他们身体条件好,拥有良好的视力、反应速度、耐力和抗压能力,拥有高超的飞行技能和丰富的飞行经验,能够迅速适应高速、高负荷的飞行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操纵飞机和飞船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早期宇航员多来自飞行员,但现代选拔已放宽。
随着我国空间站的建成,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进入空间站也变得迫切起来,相对于此前选拔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变化,主要偏重于相关领域的高等教育背景,比如工程、物理、生命科学等。在身体素质满足基本需要的情况下,基本算是放松了要求了。
不过,要想成为航天员,也并不容易,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压力管理等。作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良好的政治背景和忠诚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通过选拔后,还需完成包括体能、理论知识、模拟太空环境在内的严格训练,说是“亿里挑一”并不过。
普通人想当航天员,最起码是985、211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更佳。学科方面最好是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STEM)领域。身体素质符合要求,比如裸眼视力、身高、心理素质等。并且即便入围了,还有很多测试项目,包括学习能力、体能训练情况,模拟太空任务等考验。
其实,随着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以后选拔时,符合基本要求的都可以报一报,尤其是航天科学研究相关的专业人士,也不妨试试。空间站进入运营阶段,月球国际科研基地即将建设,其实需要更多的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