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生前,对于文学方面一直都很谦虚,他的文学方面心思,从来也没有与李杜,苏辛,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10-31 08:53:14

毛主席生前,对于文学方面一直都很谦虚,他的文学方面心思,从来也没有与李杜,苏辛,相比的想法。 很多人对“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认为毛主席是与秦皇汉武比文采,其实毛主席这个笔下的文采,与今天人们思想中文学的华章出彩并不一样,而是指采风纳谏,治国理政,这方面。 以毛主席的身份,志向,气魄,不可能降格与李白杜甫比写诗,与苏轼,辛弃疾比填词。 更不可能与秦皇汉武比诗词歌赋,所以《沁园春雪》中的,文采,风骚,风流,并不是今天几个浮薄浪荡子,所认为的男女风流,下贱风骚,文章文采。 而是沿袭古人文人治理文化美德很高尚的提法。 这个古文与今文还是有差异的,比如古人笔下的美人,并不一定是指漂亮的女人,而有时是指高尚高洁有美好德行或才能的人,大多是男人。 胡志明就曾诗句”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中美人来。”用美人比喻去支援越南的陈赓大将。 今天的人,用苏辛词比毛主席本身就不对,主要原因毛主席所处时代,正值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化的时代,所有爱国文人,为了中国老百姓普及文化,极力推行白话文,所以毛主席诗词,很多就是故意用白话去写。这个就不能与古文人去比诗词。 而实际当时真正的文学大家,不论那个阵营的,共产党阵营的郭沫若,胡乔木,康生,国民党阵营的陈布雷,等人都对毛主席文学水平佩服的很。 但中国民国时代,唯一对毛主席诗词有异议的就是胡适,胡适认为毛主席诗词有的地方律韵不谐,修辞时有生造。但是,历史回望,恰恰修辞生造的毛主席,创造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而胡适先生创造的成语,几乎没有。 至于格律不谐这个事,历史素来就一直争议,没搞清楚过。这个事可以追究到《诗经》古汉语,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言不一,什么时候诗歌开始步韵,都搞不清。而历史各种律调的发始与定格,也都搞不清,如湖南地区的韶乐为什么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郑声淫。根本就搞不清楚,因为古乐古词牌乐调许多早遗失了,格律诗到了唐朝才出现,开始也只是叫排律,规矩并不象现代这么严,当然,诗词这个东西深究发音肯定有乐理,但乐理是基于什么的考量?还是基于情绪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李清照就曾指出苏轼词失律,但是,免不了豪放词派发展壮大。 而且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古诗有切音律,还有广韵,切声律。举个例子,袁枚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如果今人看来这四句没一句押韵的,但古诗人都认为这是一首好诗,而且是绝句,没有出律。韵都不押,为什么没有出律?原来传说这首诗是古切声,怎么个切我也不明白。 也就是说在古乐府八十四调,古词牌曲调许多遗失,只剩字音平仄,而古汉语又几经变迁,中国方言又各不同,当时民国的官话还不确定,当时民国政府都经常军阀混战,政府都不确定的,胡适虽然文学方面有一定修养,但是,我敢说,对于中国古文学的修养,胡适绝对不及毛主席,因为胡适很早就去美国留学了,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国学习西方文化,回国后又开展白话文运动,年龄只比毛主席大两岁,看看胡适一生作品,写过的古诗词几首让人记得,他是文学家,但不是音乐家。 而毛主席的家乡韶山冲所属湘潭县,却是古韶乐发源地,毛主席一生除了读书,也很喜欢听戏曲,听音乐,民歌之类,毛主席读过的中国古文丝毫不比胡适少,尤其建国后,毛主席那个书柜,九万多本书,胡适只不过早年留学,占了当时时代的光,成了白话文运动先驱,在古文学方面其实没资格评价毛主席的,不过胡适评价时,毛主席时尚在北京,只是一学子, 《沁园春雪》一发表,胡适又认为毛主席这首词是薛蟠体,打油词,把毛主席词贬得一文不值,明显带了偏见了。 因为当时国民党阵营许多高级文人,都承认毛主席这词的水平。 甚至是国民党阵营的文人用班超,司马相如比毛主席。 可见都认可佩服毛主席文学水平。 但毛主席这个人是很自重的,对于诗词小道并没专注过多精力。 而真正有文学鉴力的,反而是毛主席少年时所遇一些老先生。有人一见毛主席文章,就指出毛主席气魄宏大,前途无量。 这是不容易的。 今天的一些人,我不知道是他们吃了什么药,为什么要贬低毛主席文学水平,而且他们有什么资格去评价毛主席文学水平。 就撇开身份与政治不谈,毛主席每天都在读书,房间那个书柜,九万多本书,每天睡觉前,床头都搁上两摞,预备随时翻阅。 就毛主席聪明才智不如他们?还是读的书比他们少了? 而且以毛主席世界人民心中地位,评价他不用考虑思想意识形态影响么? 毛主席为革命,一家牺牲了十几口人,全国自然灾害时一年不吃肉,自己孩子吃定粮,与全国人民一起饿肚子,内衣秋裤都几十个补丁,穿了几十年不肯换。 就这思想境界,崇高品格,当今几个求文字名利之徒那来的脸皮去批评毛主席诗文?

0 阅读:2
默玄吟雷爱文学

默玄吟雷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