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被困围城下的风险博弈# 这两年关于“洋垃圾”的消息变少了,很大原因在于中国自2021年起已经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但我上学时候,这是地理课本里都出现过的知识点。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垃圾场。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过去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70%都输入了中国,美名其曰只是在这中国进行转运,其实就是弃置在中国。其中包含非常多的高危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没有处理好,将对环境和民众身体健康造成过恶劣影响。
央视曾报道过广东汕头的贵屿镇,被称为“电子垃圾之都”,专门做电子废料的拆解,结果造成当地的严重污染。调查发现,当地儿童和新生儿生物样本中,重金属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有句话特别讽刺,“那些有着最严格环保法的地方,也是向贫困国家出口垃圾最多的地方。”
因为这样做,可以省钱,可以赚钱。
电影《焚城》的开头就交代了一组数据:西方发达国家按标准处理一吨电子废料的成本是700美元,而转移到发展中的国家,成本仅需25美元。
巨大的可操作空间吸引来资本和奸商。马克思怎么说的来着,“100%的利润,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300%的利润,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某些人口中的“环保主义”,归根结底还是一门生意。
而《焚城》就是由此展开的故事。香港作为国际港口,一度也是“洋垃圾”输入内地、东南亚的中转站,有些逃过监管的“危险物质”就成为了隐藏的不定时炸弹。
电影中,废品站的一场意外大火因牵扯到高危“洋垃圾”而灾难升级。失控的“人祸”牵涉到全香港的未来,困境中暴露出了人性的多个复杂面。有利己主义者,有回避问题的官本位者,也有心怀大义、不惧牺牲的勇者。
其中最立体最有表现力的,就是白宇等人饰演的一线消防员。上头可以一拍脑门做这样那样的决策,但真正身处险境、随时得付出生命代价的,就是他们。
片中有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环节就是关于“是否批准用水”,说实话看得是有点来气的。
因为已知的污染物质可溶于水,如果用水灭火,就会迅速扩散;但如果不用水,消防员寸步难行,根本没法对抗大火,并且大火中可能还存在着危害性更大的污染源。不同于抽象的道德难题,与风险博弈代价是实实在在的性命。
焚城,被困的人逃不出来,外面的人没法施救。
常规的悬念,是你知道有一颗炸弹即将爆炸看着主角想方设法去阻止;而这次,是你身处雷区中央,必须马上找到出口,可你不知道接下来的哪一步,会直接葬身火海。
虽然《焚城》是个虚构故事,但看过的观众会心知肚明,它对现实的影射与讽刺,那些利益诱发的“人祸灾难”其实仍然在现实中正发生。
#佳片奇遇季##大v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