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九龙海战,1839年9月4日,在九龙半岛附近的海域,中英两国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海上冲突。此役,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首战, 在战役爆发前夕,林则徐采取了强硬措施,将英国商人及侨民从澳门与广州驱逐出境。这些人在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的带领下,只能暂时栖身于船舰之上。然而,一些渔民为了谋取私利,偷偷向他们出售粮食,结果被林则徐严惩不贷。此举导致船上的英国人迅速陷入了粮食和淡水短缺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的两艘军舰抵达战场,由义律全权指挥。他利用军舰的优势进行示威;广东水师随即发炮反击,战斗异常激烈。据战后统计,清水师方面阵亡2人,重伤2人,轻伤4人,船体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而英军的伤亡情况则更为惨重,阵亡17人,伤亡总数达到四五十人。而这场冲突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义律愿交出五名英国凶手,便不会发生了! 林则徐在得知战况后,指示关天培负责处理水师的伤亡善后事宜。而两广总督邓廷桢则更为担忧,他深知两国一旦开战,将给中国带来无尽的动荡与不安。林则徐此时意识到,他最初对义律的判断过于乐观。 此外,林则徐还了解到,当时的英国女王年仅二十岁,在位时间不长,且其叔父一直在争夺王位,因此可能无法有效约束英国方面的行动。 鉴于此,林则徐与邓廷桢果断下令海军进入全面战备状态。随后,二人亲自前往前线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海军的许多火炮因长期未使用而锈迹斑斑。原来,沿海地区已多年未经历战事,导致许多炮弹已无法正常使用。林则徐随机指向一尊生锈的火炮,询问其制造年份?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临时打造战船和火炮虽显仓促,但实属无奈之举。然而,在此关键时刻,部分下级官员却动起了歪脑筋,他们甚至将旧船重新涂漆,企图以此蒙混过关,迅速凑齐所需船只数量。当巡视官员发现这一问题时,不禁暴露出官场中存在的腐败现象。 在制造新火炮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偷工减料的行为。为了应对巡视官员可能因担心火炮炸膛而进行的严格检查,下级官员又想出了新的对策:他们只装载一半的火药,以确保火炮在发射时不会因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 就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与应对之策交织在一起,最终迎来了林则徐与邓廷桢的实地视察。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九龙海战,1839年9月4日,在九龙半岛附近的海域,中英两国爆
菲菲评历史啊
2024-11-01 19:36:2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