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李世民自觉时日不多,把太子李治叫来:“朕走后,有一人,朕恐怕你将来会管

牧童的娱论 2024-11-04 10:03:48

649年,李世民自觉时日不多,把太子李治叫来:“朕走后,有一人,朕恐怕你将来会管不住他。所以,你现在传朕令,贬他离京。半年后,你再召他入京。”李治懵了,此人是谁?李世民说:“他是李勣,但如果他不从令,你就把他砍了!” 李勣自幼与李世民情同手足,二人一同习文练武,互为知己。然而,在那个权力斗争、血雨腥风的时代,李勣的沉默与中立逐渐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隐患。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在夜幕降临时召集心腹,计划着如何一举夺权。尽管心中对李勣充满信任,他却无法摆脱内心的忐忑。 当李世民发动政变,鲜血染红了玄武门,李勣依旧选择不发一言,站在一旁默默观望。 他的态度令李世民心中生出一丝疑虑:这样的沉默,究竟是对他忠诚的考量,还是对权力争斗的深深厌倦?李世民登基后,虽坐拥天下,但始终难以摆脱对李勣的警惕。 李世民时常想起李勣的冷静与理智,内心不由得产生一种深深的恐惧:倘若有一天,李勣选择背弃他,自己将会处于何种境地? 因此,李世民开始频频试探李勣的立场,然而李勣的沉默只让他更加焦虑。 李世民意识到,权力的巩固不仅在于强有力的手段,更在于能否获得真心的支持。在动荡的时局下,李勣的中立让李世民深感无奈,却又无可奈何。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李世民召见太子李治,眼神中透着几分严肃与担忧。 他对李治说:“朕走后,有一人,朕恐怕你将来会管不住他。所以,你现在传朕令,贬他离京。半年后,你再召他入京。” 李治听后,心中困惑,难以理解父亲所指之人究竟是谁。他思索着自己身边的臣子,李世民看出了他的疑虑,缓缓开口:“他是李勣。” 李治惊愕地望着父亲,心中难以平静。李勣在他们的身边工作多年,才智出众,为朝廷所重,但为何父亲会下这样的旨意? 李世民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如果他不从令,你就把他砍了!” 这一句无疑是一种威慑,李治心中更是震动,李勣的忠诚与才能使他深感不安,然而,李世民的担忧似乎也有其道理。 李治的心中一时难以释怀,他明白这不仅是父亲对李勣的警惕,也是对他未来治国能力的考验。 李勣在接到贬谪圣旨的那一刻,心中早有定数。他深知自己在权力中心旁观的身份,明白李世民此举的用意。 李勣从未有过反抗的想法,既然已经选择了中立,他自然不愿意卷入更多的争斗。 他默默收拾行装,告别了身边的同僚,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开了京城,径直前往叠州上任,连家门都未曾回去。 在叠州,李勣的生活平淡而充实。他在新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治理地方,百姓对他的评价颇高。 李勣始终相信,忠于君主是为臣之道,不论身处何地,他都会尽心竭力为国家服务。 李治在即位后逐渐了解到李勣的为人,虽未曾与他亲近,但李勣的才华与忠诚却从未被忽视。 每逢朝堂之上,李治都会提到李勣的政绩,然而,李勣的中立与冷静依旧让他心生几分畏惧。 半年后,李世民的健康日益衰退,他开始思考李勣的归来。 李治在这个时期,心中对李勣的看法逐渐改变,他开始意识到,李勣的忠诚不仅仅是对李世民的支持,更是一种对国家与百姓的深切责任。李治决定,亲自去叠州将李勣召回。 在叠州,李勣依然保持着从容淡定的姿态。李治的到来让他感到一丝意外与欣喜,二人于山间小道相遇。 李治的心情复杂,面对曾经的同窗好友,他不禁感慨万千:“勣兄,父皇对你一直心存不安,今日我特来请你回京。” 李勣微微一笑,神情平静:“太子所言过重,李勣虽为臣子,但我从未想过反叛皇上,皇上不安我,自有理由。” 李治心中感激,明白李勣此时的态度与当初的选择皆出于对国家的忠诚。他点了点头:“我懂,今日请你回京,是为了未来的朝政着想,您在朝中,能够为我所用。” 李勣心中一阵温暖,既然是为了国家,他自然会尽心效力。于是,二人一同返回京城。 #八卦手册##说TA##生活#

0 阅读:0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