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个县究竟有多少官员?

泽豪说国际 2024-11-10 19:23:32

以清朝为例,有品级的叫“官”,无品级的叫“吏”。一个县首先有县官,知县或县令,如果是朝廷委派到地方的称“知县”,如果是地方政府提拔的称“县令”,一般是正七品。县官以下,(1)县丞2人,正八品,类似副县长;(2)主簿1人,正九品,也类似副县长;(3)典吏1人,无品级,类似公安局长;(4)巡检,从九品,主要负责训练甲兵,巡逻州邑等事,辖有若干士兵。(5)驿丞,无品级,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以及下设可以住宿的招待所管理员。此外,还有教谕、医学训科、阴阳学训术、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等。 清朝县级官员的设置,根据县的大小,有所不同。经常是超过一半的县没有县丞,大多数县没有主簿,知县离任出缺的时候由典史护理。山东朝城县,全县约十三万人,大概配置有一百多名官吏。而江苏苏州府吴江县是人口约二十六万的大县,根据史料记载吏481人,包括吏书12人、书办20人、门子15人、皂吏172人、快手12人、步快8人、马快18人、禁子8人、库子4人、斗级4人、铺兵76人,弓兵132人,另有官员29人,官吏合计510人。 古代皇权不下乡。除了县级有完整的行政班子,下面的乡镇和村都是乡绅政治,推行德治。乡镇一级没有正式的政府建制,减少了大部分官吏。在每个乡镇都会有那种有威望的乡绅,村民之间出现了纠纷,只要不是大案,一般都不会去县衙,而是会去找乡绅论理。至于征收钱粮,知县大人更是需要依靠乡绅。

0 阅读:544

评论列表

麋鹿

麋鹿

3
2024-11-10 20:33

[赞][赞][赞]

泽豪说国际

泽豪说国际

给您带来更多优质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