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螃蟹、种桑缫丝……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充满中国智慧。 在中国西北,有一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茫茫沙漠——塔克拉玛干。 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寸草不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 然而,就在这片看似不毛之地的边缘,当地居民和科研人员通过种植桑树、养殖螃蟹等创新方式,不仅阻挡了沙漠的蔓延,还创造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经济奇迹。 塔克拉玛干沙漠占据了新疆近四分之一的土地。这里气候极端,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却有高达3000毫米的年蒸发量。 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仅有少数耐旱植物如梭梭、红柳和胡杨能够生存。 野生动物更是稀少,仅有鹅喉羚、野骆驼等少数几种适应了这片沙海。 长期以来,塔克拉玛干一直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题。1959年,国家成立了塔里木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始了对这片神秘沙漠的系统研究。 然而,直到2001年启动塔里木盆地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人们才开始真正对抗沙漠的蔓延。 在这场人与沙的较量中,科技扮演了关键角色。卫星遥感技术被用来实时监测沙漠的变化,无人机则承担起了大面积植树造林的重任。 这些高科技手段为治沙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和高效的执行手段。 然而,真正的突破来自于当地居民的智慧和创新。 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一个公司正在进行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尝试——在沙漠中养殖螃蟹。 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选择在盐碱地上挖掘水塘,利用地下水和雪山融水来养殖螃蟹。 这里的土壤虽然贫瘠,但弱碱性的特质恰好满足了螃蟹生长所需的矿物质需求。 更令人惊讶的是,由于新疆独特的昼夜温差,这里的螃蟹不仅生长速度快,肉质还特别紧致鲜美,自带一丝天然的咸香。 2024年,在500亩的养殖基地上投放了30万只螃蟹苗。 尽管是首次尝试,但收获却出人意料。当年秋季,基地就收获了18吨螃蟹,创造了约200万元的产值。 这一成功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盐碱地的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 在螃蟹养殖基地不远处,另一项令人惊叹的尝试正在进行——沙漠种桑。 和田自古就以丝绸闻名,当地的艾德莱斯绸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传统的桑树难以在沙漠环境中生存。为此,当地引进了一种名为"蛋白桑"的新品种。 这种桑树不仅耐旱、耐寒、耐盐碱,其发达的根系还能深入地下吸收水分,极大地增加了在沙漠中存活的几率。 更令人欣喜的是,蛋白桑还具有改良土壤的神奇功效。 种植户贾亚磊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种植,原本贫瘠的沙地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除了养蟹种桑,当地还在红柳下种植大芸。这种寄生在红柳根上的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成为了当地农户增收的新途径。 英艾日克乡的大芸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如今的2.22万亩,每户平均增收6万元。 这些创新的治沙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在和田地区洛浦县,一个综合治沙项目正在展开。 高大的太阳能光伏板不仅发电,还能阻挡部分风沙。 光伏板下方种植的农作物则通过根系固定沙土,实现了发电、治沙、农业的三重效益。 这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革命,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023年,新疆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其中沙漠旅游成为新热点。 从沙漠露营到越野体验,越来越多的游客被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吸引。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确保这些创新模式的可持续性,都是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但毫无疑问,这场充满中国智慧的沙漠边缘阻击战,已经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塔克拉玛干正谱写着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养螃蟹、种桑缫丝……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充满中国智慧)
养螃蟹、种桑缫丝……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充满中国智慧。 在中国西北,有一片
洛风阐社会
2024-11-11 10:04:26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