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起义成功的范绍增立即叫来6个老婆:以后是一夫一妻,你们得走?年轻漂亮的有恃无恐,都认为范会选自己,不料范最后选了年纪最大的大老婆。 1949年,四川解放在即,“傻儿司令”范绍增决定带领部队起义。然而起义成功后,他却遇上了一个难题:如何面对家中的七位妻妾? 在新中国“一夫一妻”的制度下,这位曾叱咤战场的将军不得不在妻妾间做出选择——只能留下一个。 年长的原配妻子陈文兰,年轻的漂亮姨太太们,各有各的心思。范绍增会如何决定?一场“历史性”的家庭抉择悄然上演。 范绍增,这位川军名将、抗日英雄,早年从四川大竹乡间走出,加入了充满江湖气的哥老会,结交了众多江湖朋友。他不仅有“哈儿”般的草莽气质,更有不凡的战功。 他为人重情重义,不仅为国抗战杀敌,也在家中与妻妾和睦相处。可以说,范绍增的生活方式,在那个时代的四川并不算罕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经在四川军阀中闯出名声的范绍增第一时间响应,率部投入前线,誓死保家卫国。 装备落后、条件艰苦的川军,在这位粗犷豪放的将军带领下,打出了一场场英勇战役。1938年,淞沪会战的硝烟弥漫,范绍增带着自己苦心组建的川军第八十八军,奔赴战场。 即使装备简陋、物资缺乏,他也毅然决然地带领官兵死守,终于赢得了百姓的敬重与称赞。 然而,随着八十八军逐渐展现的战斗力,范绍增的个人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但他的地位却并不稳固。1942年,八十八军屡屡斩获战功,却也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尽管范绍增被明升暗降到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的位置,实则是剥夺了他的实权。 不得已之下,范绍增返回四川,退居重庆,一边经营自己的“范庄”,一边对国民党的种种失望与不满逐渐加深。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绍增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感到灰心,长期驻留上海,与民革、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他甚至创办“益社”,通过走私物资支持解放区。 1949年,解放战争步入尾声,范绍增的去留之心也日益明朗。四川解放前夕,范绍增带着手下两万多人举旗起义,成为西南解放的功臣之一。 这次他带着手下的枪械、物资,真心实意地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中。起义后,范绍增很快意识到,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一场“家务战”。 他身边共有七位妻妾,其中陈文兰是他的结发妻子,也是多年来风雨相伴的原配;而年轻美貌的姨太太们则心怀各异,毕竟她们都曾得到范绍增的宠爱。 这些年轻貌美的姨太太们私下心里认定,范绍增会优先选择自己。“到底要留谁?”她们无不心生猜测。就在这时,范绍增召集她们在重庆的“范庄”开了一场特殊的“家庭会议”。 范绍增正襟危坐,望着众人,语气里带着坚定:“如今新中国成立,大家都要遵守一夫一妻制的政策。我只能留下一个妻子,大家各自归家吧。” 说完,他缓缓地环视这些陪伴多年的妻妾们,似乎在告别,也像是做了一个沉重的承诺。 年轻的姨太太们一时震惊,有人仍怀揣侥幸,认为自己年轻漂亮,一定能入范绍增的法眼;年长的陈文兰则沉默地看着丈夫,目光平静而温和。 她知道,风雨相伴几十年,才是真正的情义。她从不抱怨范绍增的生活方式,也不嫉妒这些年轻貌美的女人。 心中虽忐忑,但她并不强求什么。那一刻,心中反倒是一种解脱般的坦然。 出乎所有人意料,范绍增最后选择了年长的陈文兰,而不是那些容貌姣好的年轻姨太太。这个决定,令年轻的姨太太们难以置信。 毕竟,她们以为多年来深受宠爱,最终却不敌原配的地位。范绍增郑重地告诉她们:“我和陈文兰已经走过了半生,她一直陪伴在我左右,撑起了整个家庭。” 最终,年轻姨太太们相继收拾行装,接受范绍增的安排,带着孩子和财产离开。几位妻妾分别被安排到不同城市,特别是何蜀熙带着孩子赴港,投靠好友杜月笙。 尽管她们心有不甘,但范绍增的安排公平合理,也显得有情有义。毕竟在那个动荡年代,她们各自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唯一的例外是叶绍芳,她执意要与范绍增在一起,哪怕失去名分也无所谓。得知叶绍芳的坚持,范绍增动了恻隐之心,他向组织提交申请,最终获准叶绍芳陪在他身边。 从此,叶绍芳成了范绍增生活上的帮手,悉心照顾他的起居。这个特殊的安排,既是对叶绍芳多年陪伴的认可,也满足了她对“从一而终”的向往。 起义后的范绍增,全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过去,他是川军的叱咤名将,而今,他是郑州体育场的建设者。 1950年起,他在河南工作,任职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职务,将自己曾经的精力与热忱投入到和平建设之中。 他一生传奇,经历过山河动荡,也见证了新旧交替。1977年3月,83岁的范绍增在郑州病逝,身边依旧有叶绍芳陪伴,而陈文兰与孩子们也在他生命的尽头与他道别。
1949年,起义成功的范绍增立即叫来6个老婆:以后是一夫一妻,你们得走?年轻漂亮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1 15:00:18
0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