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一位年迈的老将军在临终前反复提起一件事,15年前在新疆的戈壁深处,他遇

粉墨叔叔登场 2024-11-11 15:06:28

1891年一位年迈的老将军在临终前反复提起一件事,15年前在新疆的戈壁深处,他遇到了一支令他终生难忘的军队。 这位老将军就是威震西域的左宗棠,而那支军队是一群被遗忘了整整15年的清军将士,这个故事要从1864年说起。 当时的新疆局势动荡,一个名叫阿古柏的野心家正蚕食这片土地,巴里坤是新疆的咽喉要地,但没人敢去驻守,朝廷最后找到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军官何琯。 没想到这个出身寒门的将领,带领千余士兵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的生存奇迹,他们不但在荒漠中开垦农田、打井引水,更是以寡敌众15年间多次击退阿古柏的进攻。 当大批同袍在战火中倒下,他们的队伍从千人锐减至百人,没有朝廷的补给,没有外界的支援,这支孤军硬是凭着一口气,在荒漠中坚守了5475个日日夜夜。 2024年的今天新疆巴里坤老一辈人还会讲起一个故事,当地有近百条水渠和上千眼坎儿井,传说是清朝一支神秘部队留下的,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后证实,这些水利工程确实建于同治年间正是何琯部队为了生存所建。 一位在巴里坤当了30年乡村教师的马老先生告诉记者:"我爷爷经常给我讲,当年要不是何琯带兵在这死守,整个新疆的历史可能就改写了,那些士兵有的是陕西人有的是山东人,但他们把巴里坤当成了自己的家。" 1876年春天当左宗棠的大军向新疆推进时,一个惊人的场景让所有人震惊,在一处断崖下突然冲出一群衣衫褴褛的军人,他们举着褪色的清军旗帜像见到亲人般痛哭。 "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军人"左宗棠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可以没有军饷,可以没有朝廷的命令,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清的军人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根据《清史稿》记载何琯的行为符合当时《军机处随手登录·边境防务条例》的规定:"凡边境要地,遇敌情紧急,即使与内地失去联系,守将亦需死守待援,违者以通敌论处。"而何琯不仅恪守军规,更创造了边防史上的奇迹。 今天何琯和他的将士们或许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但他们用15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叫"国土意识"和"边疆责任"。 正如军事专家李教授所说:"在当今和平年代何琯们的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精神财富。" 让人感动的是当左宗棠提出让这支备受磨难的部队休整时,何琯断然拒绝了,"既然等到了援军,我们更要亲手收复失地"带着这份执念,何琯带领剩余将士加入左宗棠大军,凭借对地形和敌情的熟悉,为收复新疆立下汗马功劳。 历史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何琯这支部队15年的死守,阿古柏很可能已经控制了整个新疆,而巴里坤的失守将导致新疆与内地的战略通道彻底切断。 今天的巴里坤已经成为新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当地政府在2020年建立了一座纪念馆,收藏了当年何琯部队留下的战旗残片、武器碎片等文物,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道:"这不仅是一段军事历史,更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坚守的故事。" 历史的天空下,总有一些堪称奇迹的故事被尘封,何琯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总有一群人能够超越生死践行责任。 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寸土不让",什么是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

0 阅读:129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8
2024-11-11 21:25

何琯[赞]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2
2024-11-12 13:48

汉有耿恭

粉墨叔叔登场

粉墨叔叔登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