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上瘾了?”夫妇资助贫困女生读大学4年,如今女生毕业想去国外深造,夫妇二人停止了资助,女生追到男子所住别墅大闹:“凭什么不资助我了,你有钱买别墅,没钱资助我上学?”并且,女生张口就要每月20万的生活费,男子回复了一句话大快人心。 在一座静谧的别墅门前,一位衣着得体的年轻女子怒气冲冲地站着,双手挥舞着,索要“每月20万”的生活费。 这位女孩正是四年前由别墅主人——黎先生资助完成大学学业的贫困生,然而女孩却并不满足于这份慷慨的援助,得知黎先生不愿再资助其出国深造后,竟大闹门前,以“欠她”为由要求继续资助。 四年前黎先生在一次慈善活动中结识了家境贫困却成绩优异的小芳(化名),她正面临辍学危机,小芳来自一个边远山村母亲早逝,父亲依靠微薄收入抚养她长大,家庭生活困窘。 然而小芳凭借勤奋与毅力考入了国内知名大学,这份努力打动了黎先生。他决定资助小芳完成大学学业,承担她的学费和生活费,希望她能够通过学习改变人生。 最初黎先生的帮助让小芳备受感激,她时常写信表达感谢,学习上也一直勤勉上进,生活节俭,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芳逐渐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身边同学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影响她。 起初她只是偶尔申请一些额外开支,比如添置电子设备、购买学习资料等,黎先生出于善意都一一满足,然而这些要求渐渐变得不再单纯,她的生活开支逐渐向奢侈品靠拢,甚至开始要求黎先生资助她购买昂贵的手机、名牌衣服。 黎先生虽然察觉到这些变化,但依旧选择满足她的要求,以为这些“小小的放纵”不会妨碍她的学业。 四年匆匆而过,小芳终于毕业了,此时她的理想不仅仅局限于在国内就业,她渴望到海外继续深造,然而当她向黎先生提出出国资助的请求时,黎先生表示自己只能支持她到大学毕业。 小芳的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从起初的愧疚变成了愤怒,似乎认为黎先生有义务继续提供资助,并指责黎先生的“不近人情”,“你有钱住别墅,为什么不继续帮助我?”她甚至当面质问。 在她眼中黎先生的慈善之举成了理所应当的“责任”,她认为既然黎先生有能力就应满足她的所有需求,这种心态的变化让黎先生倍感失望,原本出于善意的帮助竟然被视为“理所应当”,他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 女孩的无理要求很快引发了网络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谴责她的行为,有人认为黎先生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已经是情分,不再继续资助是本分,资助不该成为永无止境的承诺。 还有人指出,这种行为正是对好心人的道德绑架,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一些受助者习惯了别人的帮助,反而丧失了感恩之心甚至倒打一耙。 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公民的赠与行为是具有自主性的,资助人并无义务在完成了承诺范围外继续提供资金援助,同时《慈善法》也规定,慈善捐助需在双方约定的基础上进行,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因此黎先生的拒绝完全合乎法律。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曾有类似的案例一位企业家资助一名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但对方随后提出资助大学、甚至研究生学业的请求。 企业家因无法承担而拒绝,最终引发了冲突,像这样的案例让不少好心人愈发谨慎,担心善意反被滥用,有人说帮助他人也需要设立清晰的界限,以免让善意变成了“负担”。 正如黎先生对小芳所说:“我当初帮助你,是希望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而不是无休止地依赖他人,善意的馈赠是出于情分,而不是你可以理所当然的要求。” 这段话不仅是对小芳的告诫,更是对所有受助者的警示——自立才是真正改变命运的关键,外界的援助只能是一次性的助力而非永久的依赖。 整个事件也给那些想要帮助他人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帮助他人虽然是善举,但也需要考虑是否会让受助者产生依赖心理,同时如何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被“道德绑架”,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最终这场闹剧在警方的调解下结束,小芳不得不离开,但她的无理要求和怨恨的态度却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对社会善心的一次考验。 对此事的不同评价也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有人主张不再随意资助陌生人,有人则呼吁设立更为严格的受助者条件,这场善意与贪婪的碰撞,不仅让黎先生心寒,也让整个社会对“帮助他人”产生了新的思考。 这个事件表面上看是资助人和受助者的矛盾,实则反映了人性中对于善意的贪婪与滥用的深层问题,如何让善意成为受助者成长的动力,而非束缚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现实课题。 (信息来源:速看视讯2024-08-19 11:33《女生被男子资助读4年大学,追到别墅让供她读研,回2字怒骂没良心》)
“白嫖上瘾了?”夫妇资助贫困女生读大学4年,如今女生毕业想去国外深造,夫妇二人停
粉墨叔叔登场
2024-11-11 15:56:48
0
阅读:82
用户13xxx51
适当的资助,而不是全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