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东北沦陷,60岁的大地主戴凤龄毅然决然带着全家57口人上战场,14年后

市井老李 2024-11-12 12:19:41

1931年东北沦陷,60岁的大地主戴凤龄毅然决然带着全家57口人上战场,14年后,全家仅有三人幸存,余下54人全部牺牲。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诉说着一个家族为国奉献的感人故事,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北伐战争虽然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国民政府的统治并不稳固。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早已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随即发动全面进攻,迅速占领沈阳,随后又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国家危难,许多爱国人士挺身而出,其中辽宁省海城县的大地主戴凤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戴凤龄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经商,拥有大量田产,当他看到日军肆意践踏中国的土地,屠杀无辜百姓时,内心的爱国情怀被彻底点燃。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戴家虽为商贾,但也当为国尽一份力!"戴凤龄对家人坚定地说道。   他开始变卖家产,筹集资金,组建抗日武装,他不仅动员自己的亲属参与抗日,还广泛联络当地的爱国人士和青年学生,很快就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抗日队伍,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戴家军"。   戴凤龄深知,要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抗衡,仅凭热血是远远不够的。   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四处筹措武器弹药,同时聘请退役军官对队伍进行严格训练,在他的带领下,"戴家军"逐渐成长为一支战斗力不俗的游击队。   "戴家军"的战斗方式灵活多变,他们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日军的哨所和补给线。   虽然装备不如日军精良,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每一次成功的袭击,都会极大地鼓舞当地百姓的抗日热情。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戴家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   戴凤龄的儿子、孙子、侄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抗日的战场上,每一次失去亲人,戴凤龄都心如刀割,但他始终没有动摇过抗日的决心。   "我们流的血,是为了让后人能在自由的土地上生活。"戴凤龄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和战友们。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他的坚持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得"戴家军"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但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在一次意外,戴凤龄不幸被捕,但直到最后,戴凤龄依然在口中对日军唾骂,对日军也是毫不服软。   就连戴家的妇女,也跟随戴凤龄的脚步,在后面默默的照顾着伤员。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戴家已经没几个人了。   曾经热闹的大家族,如今只剩下了寥寥数人,然而看着重新飘扬在东北大地上的中国国旗,戴家的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   戴凤龄和"戴家军"的故事,是无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斗的缩影。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民族气节,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戴凤龄一家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0 阅读:1
市井老李

市井老李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