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了8208万元,女儿知道后却只说了一句话。
2020年夏天,河南农业大学校园里炸开了锅。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每个角落:78岁的王泽霖教授将毕生积蓄8208万元全部捐给了学校,用于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
"这么多钱,王教授是怎么攒下的?" "他平时那么节俭,怎么舍得一下子全捐了?" "8000多万啊,这得攒多少年?"
学校代表劝他:"王教授,您留点钱养老吧。"王泽霖只是笑呵呵地摇头:"哎呀,我这把老骨头哪还用得着那么多钱啊。只要能让咱们的科研事业继续发展,我就知足了。"
这一幕,让我们不禁想起40年前的王泽霖。那时的他,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养殖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一个严峻的问题随之而来——禽流感等疫病开始大规模爆发。
据农业部统计,1980-1985年间,全国近2亿只家禽因疫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由于国内无法生产疫苗,只能高价从国外进口,这给刚刚起步的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一天,王泽霖来到附近的一个养鸡场。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成堆的鸡尸体堆积如山,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腐臭味。农户们焦急地围在他身边,希望能得到帮助。
"王教授,您可得救救我们啊!这些鸡要是再这么死下去,我们就要倾家荡产了!"一位农户急得快哭出来了。
看着农民们焦急的面庞,王泽霖紧握双拳,暗下决心:"不能让疫病继续肆虐下去了!"
那时的王泽霖在河南农业大学担任教授。白天,他仍然坚持认真教学;但每到夜幕降临,他就骑着一辆破旧的电动车,带着简陋的医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的家禽诊治。
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产学研协同"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将科研成果直接卖给企业,用企业的钱来支持科研。这样既不用找国家要钱,又能让科研成果迅速投入生产,可谓一举两得。
就这样,十年下来,王泽霖积累了400多万元。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一笔巨款。然而,他并没有改善生活或存入银行,而是毫不犹豫地将全部资金捐给学校,用于建设禽病研究所的实验楼。
有了实验室的支持,王泽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他们经常工作到深夜,实验室的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经过无数次失败与尝试,他们终于在90年代中期研制出了多种国产禽流感疫苗,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养殖户节省了大量成本。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自国产疫苗推广使用后,我国家禽疫病死亡率从80年代的15%左右下降到了5%以下,每年为养殖业节省成本超过100亿元。
1998年,王泽霖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可能感染人类的观点。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禽流感防控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3年"非典"肆虐时,王老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带领团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禽流感病毒进行全面研究,为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
那段时间,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在实验室里睡上几个小时就继续工作。
就在人们以为王泽霖会安享晚年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了。他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不仅捐出了全部积蓄2000元,还积极奔走募捐,短短一个月就筹集了20多万元善款。所有善款都用于灾区重建,他分文未取。
王泽霖的生活极其简朴。他的衣橱里只有几件普通衣服,有些已经穿了十几年。办公室的书桌上经常摆着学生从食堂带来的馒头,这是他最常见的午餐。
出行仍是骑着那辆陪伴了20多年的破旧电瓶车,车子的座椅已经破旧不堪,但他总是说:"还能用,不用换。"
"科研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得失,捐款不过是举手之劳。"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如此节俭时,王老总是这样回答。
他的女儿王芳曾动情地说:"父亲用实际行动教会我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是我永远的榜样。"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王泽霖用毕生积蓄回报社会的事迹令人动容。
王泽霖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效仿他的做法,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并将所得回馈社会。
例如,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戴景瑞将自己的1.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捐赠给中国农业大学,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又如,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药学专家屠呦呦将获得的500万元国际科技成就奖奖金全部捐赠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用于支持中医药研究。
这些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在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科研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希望年轻人们能够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记住,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国家的需要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