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山东一位高三学生,由于无力负担房租,每天徒步30公里去学校上课,一位

市井老李 2024-11-18 14:07:58

1995年,山东一位高三学生,由于无力负担房租,每天徒步30公里去学校上课,一位陌生大娘见到他的艰辛,主动提出让他免费住在自己家,得益于大娘的帮助,男孩最终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并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公务员,六年之后,当这位大娘身患重病时,男孩的做法却感染了无数人。

1995年的山东,互联网还没普及,信息闭塞,贫富差距就像一道鸿沟,横亘在人们的生活中。

18岁的朱观景,站在这道鸿沟的边缘,努力地想要跨越过去,他来自振三井村,家境贫寒,屋里连个不漏雨的地方都没有,但朱观景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好苗子”。

为了能考上大学,他每天起早贪黑,步行30公里去郯城县上学,风雨无阻,高三,时间就是金钱,每天花10个小时在路上,这谁顶得住?

朱观景的父母心疼他,东借西凑给他凑了20块钱,让他能在县城租个住处。

20块,在当时也不是小数目了,可对于县城的房租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朱观景拿着这20块钱,像一颗尘埃,飘荡在繁华的县城里,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

朱观景的窘迫,被一位67岁的老太太看在眼里,朱学秀的一生颇为坎坷,丈夫早逝,儿子们也相继离世,儿媳另嫁他人,如今只剩她和孙女相依为命。

但她依然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见不得别人受苦,朱学秀主动邀请朱观景到她家住,分文不取,她的那座老旧农家院子,暂时成了朱观景的避难所。

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因为命运的安排,走到了一起。

朱学秀的屋子虽简,但透着温馨,她对朱观景就像对自己的亲孙子那么好,好吃的都先给他留着,虽然饭菜简单,但每一口都饱含着深深的爱。

冬天的夜晚,她把家里仅有的两床薄被子给朱观景盖,自己则用揉软的麦秸秆做垫子。

夏天,她担心朱观景去河里游泳出事,像老母亲一样唠叨,叮嘱。

朱学秀的关爱,让朱观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他不用再为住宿和生活琐事操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朱学秀用自己的方式,为朱观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996年高考那天,朱观景成绩超群,成功跻身中国人民大学,成了山东文科的头名,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朱学秀默默付出的最好回报。

出身普通的他,终于苦尽甘来,踏上了人生的新阶段。

转眼间到了2000年尾巴,朱观景又遭遇了一次命运的戏弄,朱学秀病重,心脑血管疾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8岁的小孙女琪琪还不太懂事,暂时还不会照顾奶奶。

朱观景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感觉挺复杂的,朱观景觉得,工作和未来虽然重要,但朱学秀的安全才是他最挂心的,他突然决定辞掉工作,回家去照顾朱学秀。

这事儿在多数人眼里,太大胆了,北京公务员,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说不要就不要了,朱观景心里明镜似的,丢了工作没关系,可奶奶只有一个,不能丢。

受人点滴恩情,定当加倍回报。这就是他的处世之道,他都没告诉爸妈,偷偷溜回了郯城。

接下来的九年,朱观景像陀螺一样旋转,照顾朱学秀,接送琪琪上学,还要想办法赚钱养家。

他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拉着朱学秀四处求医问药,朱学秀的病情时好时坏,住院,打吊瓶,成了家常便饭,朱观景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就像是照顾家人一样。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编造了各种谎言,说自己在北京准备考研,换更好的工作。

每年还要“假装”从北京回家探望父母,演戏演全套,这种地下工作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多,直到被亲戚撞破,母亲得知真相后,心疼不已,但也理解了儿子的选择。

朱观景和朱学秀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没有感天动地的誓言,有的只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们之间的情感,超越了血缘,超越了地域,是一种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

朱观景的做法,在大家追求物质的时候,显得特别清新脱俗,他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了感恩之心、担当之责。

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照顾一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

朱观景九年时间不仅把积蓄用光,还背上了十几万的债,他从不后悔,因为他坚信自己做的事是对的,是有意义的。

在照顾朱学秀的间隙,朱观景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踢球,还收获了爱情,与一位在母校任教的老师结为连理。

2010年,朱学秀的病情好转,生活可以自理了。

朱观景终于能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了,他成功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又顺利进入临沂市兰山区法制办,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0 阅读:60
市井老李

市井老李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