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分享 我除了心理咨询,还会带领各种主题的团体辅导,把有同类困扰

嘉赐谈旅游 2024-11-20 22:11:55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分享 我除了心理咨询,还会带领各种主题的团体辅导,把有同类困扰的人集中起来,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所有团体中,人际关系团体最有意思。 团体成员们第一次见面时,大家都低着头,不愿主动打招呼。经过第一轮的破冰,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团体契约的行程,大家才会慢慢开口介绍自己,分享心路历程。而每一次都会有人说,其他人看起来都很优秀,不像是有困扰的。 有时候甚至怀疑说某个成员是来体验生活的吧。那么完美的人怎么还怕跟人打交道呢?被怀疑的人往往会苦笑一下,说这正是我苦恼的原因。 总有人说我很高冷,其实都是假装出来的,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害怕和不安。 没有人相信我,他们总觉得我应该是完美的,所以我很孤独,渴望交朋友,但又害怕跟别人走的太近。 活在他人想象和期待中的人通常都会很累,因为要用尽全力来维护那个完美的形象,生怕真实的自己让别人失望。只好把真实而不完美的自己隐藏起来。 这样的隐藏越多,人际关系中就越小心翼翼,仿佛是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个把自己隐藏起来,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部分,就叫隐藏我。 它包括个人隐私和秘密,是不愿意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事实或心理、身份、往事、生病、痛苦、窃喜、欲望等等。 相比较而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隐忍的人、自闭的人、自卑的人,或者胆怯的人,虚伪或虚荣的人,隐藏我都会更多一些。 适度的内敛和隐藏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避免被外界打扰,建立自在与安全感。 但隐藏太多,就无法与外界进行真实有效的交流与融合,容易对周围的人形成压抑感,阻碍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往往是对自己和所处的关系环境没有信心,心存恐惧。 第一种恐惧是害怕亲密关系。这样的人喜欢在别人面前保持神秘感,试图营造若即若离的关系状态。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没有亲密就没有伤害。 他们防御性的掩盖自己,却忘了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在适当的自我揭露以及相互反馈之间取得平衡。 第二种恐惧是害怕被拒绝,这样的人缺少自信或者有完美主义倾向,担心自己的某些部分不被人喜欢。 事实上,人们真正排斥的是不真诚,而不是不完美。心理学家安德森在1968年做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最高的人格品质是真诚,而评价最低的品质是说谎和虚伪。 第三种恐惧是害怕社会不赞许。这样的人会认为自己身上有一些不被社会主流价值所接纳认可的东西,所以不愿被别人知道,比如同性恋。 建议这样的朋友和具有相似性的人分享与袒露,避免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四种恐惧是害怕弄巧成拙。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内向,不知道怎么把握人际交往的分寸和距离,更不敢向别人袒露自己。 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建议你先从自己最信赖的亲近者和最无关痛痒的陌生人开始练习自我暴露。 其实,所有的不敢开放真实自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不接纳自我。 这样的人内心普遍缺乏安全感,会把自己重重包裹,唯恐他人了解自己之后陷自己于不利。 教给大家一个安全的方法,当你觉得开放某些信息还没有充分准备或者不够安全时,可以选择只开放自己的感受和习惯,而不是信息本身。 比如你可以说这个话题让我感到紧张,我比较习惯自己思考。 缩小隐藏我除了可以帮你打破恐惧,跟其他人增进连接,也可以帮你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由于客观自我和主观自我是有差别的,缩小隐藏我正是借别人的角度来客观的认识自己。 真实的自我往往最终是无从隐藏的,他们早晚会在合适的时间大白天下。 既然如此,不如在被发现的时候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隐秘。 但这并不表示隐藏我越小越好。比如,在同性恋不友好的社区里,选择隐藏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必要的。 又比如,夫妻之间虽然要坦诚,但也有必要保留一定的隐私空间。 隐藏我大小比例的设定取决于我们的自在和舒适程度,以及获益与否。如果自我暴露后让自己受益,就可以采取行动,反之,则有权利保留。

0 阅读:0
嘉赐谈旅游

嘉赐谈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