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挺扎心的热门话题。 叫,去山姆排队试吃,是中产家庭的团建。说白了,就是消费降级换了一个说法。 以前去餐厅,现在去超市,而且还是免费试吃。这不是消费降级是什么?当然,你要是真有闲工夫,确实能在超市吃到不少东西。从主餐牛排,到饭后甜点蛋糕酸奶,再到夜宵小龙虾,全都有试吃。 同时,这个新闻也从侧面说明一件事,就是现在的超市之间,竞争太激烈了。为什么搞试吃?还不是为了争取顾客。 当然,这个竞争不光反映在试吃上,也体现在价格上。比如,就在一个月前,盒马推出一个“移山价”。什么叫移山价?就是移动山姆的顾客,把他们吸引到自己的店里来。说白了,就是价格战,你卖9块9,我就买6块9,总之,处处比你便宜一点。 相应的,山姆也没闲着,搞了一个“拔河价”。拔河,就是把顾客从盒马手里拔过来。相比之下,最佛系的是大润发,搞了一个“不吵价”。也就是,和和气气,也不针对谁,就安安静静把价格做低。 你看,超市这个地方,在不同人眼里,完全不一样。在中产家庭看来,这是寻找松弛感的地方。而在商家看来,这是最激烈的战场。 但是今天,咱们再换个视角。不说商家眼中的超市,也不说顾客眼中的超市,而是说说,投资人眼中的超市。最近正好在媒体《半熟财经》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就是投资人是怎么逛超市的。你会发现,在咱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货架,在厉害的投资人眼里,居然处处是机会。 一般来说,投资人去超市,主要做这么三件事。 第一,是找项目。也就是,顺着商品找到上游的,值得投资的供应商企业。 要知道,像山姆这样的超市,最大的特点就是SKU,也就是商品种类特别精简。一般大超市的SKU是20000到40000之间,而山姆只有4000。这就意味着,它的每款商品,都必须定位特别准。而能做出这类商品的供应商,往往对顾客有更深的洞察,而且他们的调研能力、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大概率要更强。 换句话说,投资人是把山姆当成一个严厉的考官,但凡商品能通过他们的考验,说明背后的公司大概率不会差。 但是注意,一般来说,山姆的成熟供应商,都是大型企业,投资门槛比较高。因此,投资人去看的,主要是山姆里出现的新品类。或者是把目光投向生产同类商品的其他企业。比如,2021年,山姆的小青柠汁火了,马上就有投资人锁定了柠檬饮品背后的供应链企业。 第二,投资人在超市里,还能看出当前人们的消费心态。 比如,预制菜特别受欢迎,超市里频繁上新。说明饭馆的生意可能被抢走了一部分。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在家做饭,图的是省钱和方便。这也许是一个消费收紧的信号。 再比如,假如啤酒销量特别好,可能说明大家最近的聚会比较频繁。跟社交相关的商品,可能会有不错的销量。 再比如,传统的糖果卖不动了,可能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有意识地控糖。 再比如,假如新鲜的奶制品,或者其他需要低温储存的商品畅销,说明商家也许在冷链方面,有更强的需求。 再比如,假如最近逛超市的人突然变少了,你可以看看他们都去了哪里。是去使用线上配送了?还是转去社区小超市了?那么新的机会,没准就在那里。 第三,不同的超市,在投资人眼里的功能不一样。 比如盒马,你可以把它当成商品的试金石。这是因为盒马的上新速度非常快,一个新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市场检验,在这马上就能获得答案。而相比之下,山姆的上新就没那么激进。它的供应商相对稳定。这就形成一种彼此依赖的局面。一方面,山姆不想被供应商绑架,他们在寻找新的供应商。另一方面,供应商也不想把渠道锁死在山姆这一个地方,他们也在寻找新渠道。在这个寻找新协作方的过程中,没准就蕴藏着新的机会。 换句话说,趋势是怎么构成的?很明显,即使再大的趋势,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的行为构成的。而要想观察人的行为,超市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窗口。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挺扎心的热门话题。 叫,去山姆排队试吃,是中产家庭的团建。说
嘉赐谈旅游
2024-11-20 22:12: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