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说多阅读课外,我老公来句先把课内给我搞清楚。课内都不扎实读什么课外答:课内

知行有毛毛妈 2024-11-23 10:03:23

我每次说多阅读课外,我老公来句先把课内给我搞清楚。课内都不扎实读什么课外

答:课内语文主要是老师带着孩子们精读课文,课外是自己泛读增加知识面。

比如孩子今天去上了语文课,了解了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句士,被称为诗仙,擅长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

孩子听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他真的懂李白吗?

你对一篇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多深,取决于你对历史背景、作者的时代环境和生平遭遇,对当时的政治人文、地理风貌甚至宗教风气,有多少深刻的认知。

只有跟作者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才能理解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和思想光辉。

课外泛读路线,首先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做到顺畅阅读、喜爱阅读;然后开启对历史文化地理人文等非虚构内容的阅读,做到博览博学博知;最后再去精读,探究文学作品的深意。

只听语文课上老师讲李白,然后死记硬背住关于李白的评价,和你真正去理解这个诗人,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知识的积累真不是靠上课的,而是靠日积月累的阅读输入,可能孩子看一本书之后,他没有记住什么,但他至少混了一个小小的印象。

他不会只看这一本书,孩子有了阅读热情,他不惧怕阅读,他就会接着看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那他的印象就是一次比一次深刻。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能看的书越来越厚,字越来越多,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整个思维和精神都不知不觉被封盈,被充实,被重塑,家长这时会一次又一次的被孩子惊叹:哎?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的?

教育是有长期性的,要和时间做朋友,一步步稳扎稳打,每天投入一点时间去阅读,同时最重要的就是选好书。如果孩子天天看的书是搞笑漫画,抖机灵的段子和碎片知识,那也是没办法积累大语文知识的。

比如说读历史,从上下五千年到史记故事、林汉达,这类正经的通史,再到资治通鉴那种带观点的书籍,天工开物、中国科技史、天演论等科技社会人文百科,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过去几千年发生的事情。那些知识就自然烂熟于胸了,还能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知识是会反反复复出现的,不断积累夯实,孩子逐步去深入的阅读,自然就记住了,这才是大语文的真谛。

孩子的阅读量只要到了,语文就有了底蕴。热爱阅读的孩子,他们的大脑思维会被书籍完全重塑。

0 阅读:1
知行有毛毛妈

知行有毛毛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