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董宇辉说“一个装粪的桶,叫粪桶,大家都躲着它;一个装水的桶叫水桶,大家都用着它;一个装酒的桶叫酒桶,大家都品着它。 或许有人会疑惑,读书究竟能改变什么? 答案藏在社会的每个角落,特别是当你将视线投向那些不同职业的轨迹时,这种差异便显而易见。 一位小学毕业的农民,可能在田间耕作,生活的重心是养家糊口;而同样起点的人,若一路读到大学,或许已经成为某家公司的工程师,工作中充满创造和挑战。 学历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但它却往往是一个人能否获得选择权的起点。 一位司机每天穿梭在繁忙的街道,面对的是汽车的鸣笛、城市的喧嚣;而一位项目经理则坐在会议室里,与团队讨论创新方案,规划更高效的执行流程。 这样的反差背后,是知识积累与视野拓宽的显著差异。 比如,面对同一款电子游戏,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可能看到完全不同的层面。 一个程序员会被代码与逻辑所吸引,反复思考游戏背后的设计原理;一个文学爱好者则可能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人物的情感起伏;而一位普通玩家,则只是享受游戏的视觉冲击与即时乐趣。 一位博览群书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复杂的社会议题,往往能够更冷静地分析,寻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而那些长期远离书本的人,可能会因为信息的片面性,轻易得出错误的判断。 这种知识的积累不仅体现在个人思维的深度上,还在于它能够为人生注入一种“附加值”。 但要实现这些,读书的动力从何而来? 答案或许就在成长的过程里,尤其是高考这样的节点上,在这里,背景、资源和出生带来的差距被压缩到最小,唯一的衡量标准便是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努力程度。 那些高考成功的人,凭借成绩进入更高的教育阶段,接触更广阔的视野,他们的人生选择开始朝着多样性迈进。而那些选择放弃的,则可能在不久后感受到世界的真实面貌:许多机会的大门并不会轻易向他们敞开。 不过,读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考试上。 当一个人学会自我驱动,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提升技能时,他便掌握了改变生活的主动权。这种能力的养成,关乎整个成长阶段,从小学开始,贯穿到成年之后的终身学习。 也许我们都应该明白,无论在什么样的起点上,知识的力量终会回馈每一分付出。 当你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决定成就高度的,并不是你多么努力地模仿别人,而是你是否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 而这种视角,只有在一次次阅读与思考中才能成型,未来的路途才能充满光明。 【信息来源:2024-11-15 16:24·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官方账号】
为什么要读书?董宇辉说“一个装粪的桶,叫粪桶,大家都躲着它;一个装水的桶叫水桶,
周律鸣不评
2024-11-23 10:46:41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