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新鲜的切身体会
首先,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相对有限,历史上常常需要人们共同合作来生存,这导致了强烈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群体利益和社会和谐。为了避免冲突,人们习惯于在公开场合隐藏真实感受,保持表面的和谐。
其次,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历史中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引入日本,其运用和修改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在中国,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社会治理和个人道德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等价值观,这些理念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传入后,融合了本土的神道教和武士道精神。这样的混合使得日本的儒家文化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更为极端。
然而,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和文化。尽管日本在很多方面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因其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仍然保持了下来。这一过程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
在日本生活的越久我越感到这种文化差异。即日本人在人际关系非常注重形式与礼节,外表的谦逊与克制常常掩盖了内心真实的情感。在个人感受方面,日本人往往倾向于遵循集体的意愿或规矩,而非表现出过多的个性与独立性。这种文化氛围的压抑性让我这个性格比较真性情的人感到烦闷。尤其日本式的“面子”文化和不言而喻的社会等级感,几乎不可能让我适应。
尽管如此,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崇尚。如:个体主义、自由与多元化在日本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尤其在年轻一代中,更多人开始向往西方的开放与自由,渴望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个人的独立性。然而,这种向往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很多日本人在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冲突。他们在追求自我表达的同时,又无法脱离集体主义的深层束缚。
我们常说的“有小礼无大义”。
“有小礼”日本人非常注重细节和日常礼仪。他们常常表现出极高的礼貌和礼仪标准,从待人接物到工作细节都一丝不苟。这种注重细节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餐桌礼仪、敬语的使用、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等。
“无大以”这一部分反应的是日本人在面对重大原则和道德问题时的举措。往小的说,人际交往时单反落到重大纠纷上,几乎没有明确标准,于是会呈现出欺软怕硬的一面。往大的说,日本在处理历史问题时,态度不明确不坦率。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缺乏一种宏大的视野和气魄。
总的来说,现代日本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张力:在现代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传统的集体主义和儒家价值观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文化内外矛盾的张力的基础上,整体日本社会对于礼仪的极致重视与对于大是大非的相对漠视,尤其细节的完美往往掩盖了对更大原则和道义的追求。作为留学生,我常常在这种文化碰撞中体验到身份的复杂性,和一种坚固又隐形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