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vin Maron(1924-2016)于1962年发表的论文 Design Principles for an Intelligent Machine 果然是非同凡响
此文对智能机器的定义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人工智能完全不同,它是需要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并依当下的情况进行裁量,制定未来的计划的,它要能解决新的、不同的问题,并且能使用新的、不同的解决方案,它还必须能依据过去的经验修改其期望,它必须要能从一些证据中做出假设和推论.....(图一)
作者还指出,人的大脑就是如此,它不只是维持既有平衡,还需要参与未来,人的大脑必须要能预测输出,以及这个输出会如何影响未来...
作者继续指出,大脑其实构建了一个世界模型,使用它来评估和预测输出输出...
诸位,这一套理论很显然很接近智能原理了,和现在的人工智能只是对输入做响应有巨大的不同,而这一套直接让我想起来 朱松纯 在2017 年写的一篇人工智能的综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新框架
另外,此文还提到了 Craik 1943年出版的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此书我看了一下目录,应该属于中国古代辨学范畴,其中涉及了怀疑,因果,假设,解释等方法与机制(图二)
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对人工智能做出过贡献的 Craik,一位是 Keneth J Craik(1914-1945),他被介绍为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写的论文基本属于视觉心理学范畴(图三),而另一位则是 Kenneth H. Craik(1936-2012),他主要的贡献是在 1973 年开创了环境心理学 (图四)
我认为第一个 Craik 应该是在 1970s被创造出来的,历史并不存在,所以很年轻就去世了,而后一个的理论,则应该是最近才开始火的具身认知的基础....可惜,现在网络上对他的介绍很少,只有加州伯克利大学官网有一点介绍....这两位 Craik,包括 Maron,Bellman,显然比图灵,明斯基,Newell ,Herbert Simon,乔姆斯基之类的要强太多了,但是你在人工智能的名人堂中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对Maron的介绍,也只是提到他对信息检索技术的贡献,完全没有提他在人工智能上的多篇杰作 [doge]
最近考察1950 ~ 1980年代的一些科技著作,已经发现存在一些和主流思想和叙事不同的书籍,这让我怀疑很可能当时其实翻译了很多书和文章,就像李提摩太他们在 1890 ~1910年之间的万国公报中所做的一样,提前公布了许多更先进的信息,而他们还不能理解这些意味着什么.....
现在的人工智能,的确还处于业余玩家阶段,因为其实还有更先进和科学的理论 ~
而我多年前也曾经思考过智能原理,其中高分辨率的视觉感知器,预测能力,内建模型都是必要条件,能与明初古人不谋而合,非常非常开心,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