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脑洞,按我们现在考察历史的情况来看,明末到民国时期,这期间翻译的书籍应该

墨者在此 2024-11-26 03:00:50

一个新的脑洞,按我们现在考察历史的情况来看,明末到民国时期,这期间翻译的书籍应该是存储在纸本介质上的,即书籍,杂志,报纸等等

到了1930-1980甚至可能直到现在,翻译的资料应该是存储在微缩胶片中的,比如胡适交给美国的明实录就存储在微缩胶片上的,兰德公司也存有大量的微缩胶卷

古人存储信息应该会考虑存储的时间问题,有价值的资料应该会存储在可以长时间保存也不丢失信息的介质上

磁盘,光盘都不太适合,只能是民间使用或者临时存储一些信息

但是最近(2021年)出现了一种新的存储介质,采用超薄玻璃和纳米陶瓷技术,利用飞秒激光蚀刻存储信息,信息存储密度可以轻松达到单片 TB 级别,而且可以万年不丢失数据

我的意思是,很可能古人应该把许多信息存储在这种介质中了,你看起来像个玻璃或者陶瓷,但其实里面存储了几个T的数据

而坤舆万国全图为何像是手绘的,比较粗糙,可能也是因为那时西方根本没有能够精密绘制地图的技术,只能仿照手绘手抄了...

官方应该有非常高精度的地图,但是流传出来的要么是手抄本,要么是经过特别处理的降低精度的版本,就像军用地图和民用地图肯定是有差别的

这是大家应该可以关注的地方,即中国明初的资料不只是纸质的,还会有微缩胶卷,以及新型的类玻璃和陶瓷存储介质,这些可能会存有更加完备的信息,而且很可能还没有被篡改,因为能解读这种信息的技术才刚刚出现[doge]

讲真的,就凭中国古代对历史记录的重视,对陶瓷和石刻的喜爱,这种技术必须会是明初古人所追求的终极方案,即使海枯石烂,星际穿越,信息也不会丢失和篡改 !

.

0 阅读:20
墨者在此

墨者在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