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空军司令儿子,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只有一个要求,接受资助的留学生必须回国工作。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27 14:46:58

法国空军司令儿子,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只有一个要求,接受资助的留学生必须回国工作。 一个法国贵族,为什么会在中国度过后半生?为什么他会倾其所有资助中国学生留学,却要求他们必须学成回国?让·德·米里拜尔的故事,既令人动容,又发人深省。他的一生,既有跨越国界的无私奉献,也有深深扎根中国的情感和信念。 让·德·米里拜尔1919年出生在法国东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法国空军的创始人,父亲更是二战时期的法国空军司令。按理说,他本应继承家族传统,成为一名政界或军界的要员。 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对军事与政治毫无兴趣,反而对历史和人文充满热情。大学时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世界历史,并立下宏愿——周游世界,探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然而,历史的大潮打断了他的计划。二战爆发后,他毅然参军,但在德军的“闪电战”下,法国迅速战败。他被俘,在德国工厂中度过了四年苦难的战俘生活。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珍惜自由与和平。战争结束后,他踏上了一段长达25年的环球旅行,走遍了50多个国家。在这期间,他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学习了十余种语言,并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与历史。 非洲之行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那里,他目睹了西方国家在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时附加的苛刻条件,这种“援助”常常变成剥削和控制。 然而,中国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即便在自身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向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不附加任何条件。这种纯粹的善意令让·德·米里拜尔深受感动,也让他对中国充满了向往。 1969年,他首次来到香港,开始学习中文,并通过这个窗口进一步了解中国。他得知中国当时还处于经济困难阶段,却仍然坚持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帮助,他对这样的国家充满了敬佩。 1976年,57岁的他终于获得机会,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被派往西安外国语大学担任法语教师。这一选择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改变了许多中国学子的命运。 初到中国时,他对西安的贫困深感震惊。法语系竟然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学生学习全靠老师带读,教学资源的匮乏让他十分心痛。 他决定用自己的积蓄购置录音机和教学设备,并捐赠给学校。他甚至主动放弃领取中国的工资,希望学校把这部分资金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对于这些行为,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然而,他的奉献远不止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许多中国学生聪明好学,对知识充满渴望,却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 他意识到,中国要崛起,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先进知识的人才。于是,他开始资助中国学生赴法留学。 从联系学校、申请奖学金,到安排住宿、解决生活问题,他事无巨细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帮助。他甚至将自己在巴黎的公寓无偿提供给留学生居住,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他资助的学生涵盖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医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他资助的中医医生杨晨光赴法深造,回国后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 而其他受助学生,有的成为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有的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的资助培养了30多名医生和40多名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师生,这些人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德·米里拜尔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回国。他对学生们说:“中国需要人才,你们回国才能真正发挥所学的价值。” 这一简单却深刻的要求,承载了他对中国发展的殷切希望。他坚信,中国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人才正是推动发展的关键。 1984年,他到达退休年龄,本可以选择回到法国安享晚年。然而,他决定留在中国。他说:“这里是我的家。” 1997年,他成为陕西省首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领证当天,他动情地说:“今天,我终于是中国人了。”这一句话,道出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他在中国的生活极为简朴。他住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一间60平方米的宿舍里,家具简单,饮食更是粗茶淡饭。他将所有积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改善教学条件。 他创立了“米睿哲中国爱心助学金”,为山区孩子提供教育资源,还定期购买书籍和教学设备送往偏远学校。他说:“帮助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 70岁时,他因结肠炎久治不愈,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后病情好转。这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仅资助中医医生赴法留学,还撰写了两本关于中医的书籍,在法国推广中医文化。他的努力,架起了中法医学交流的桥梁。 2015年10月10日,让·德·米里拜尔在西安去世。他将遗体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教育和研究。他的一生,是中法友谊的象征,也是无私奉献的典范。

0 阅读:30
李小哥知识说

李小哥知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