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边防战士魏德友,回山东老家相亲,因为长相英俊,上门相亲的女孩排成长队,他不紧不慢,放出话去:跟我结婚可以,只需答应1个条件!谁料,条件一出,吓跑一大群女生。
1967年春,在部队服役4年的魏德友,终于获得了回家第一次回家探亲的机会。这可把魏母高兴坏了,眼看着儿子已经二十好几,到了该成家的年纪,魏母便趁此机会给他张罗着相亲。
起初,一切进行的很顺利。特别是在得知魏德友模样英俊挺拔、人还在部队当兵后,前来相亲的姑娘更是络绎不绝,甚至排起了长队。
然而,面对众多女孩的主动追求,魏德友却始终不为所动。因为在他的心中,想要跟他结婚,就必须得遵从一个特殊的条件——婚后必须跟随他到新疆戍边生活。
究其原因,还得从1964年春节前夕讲起。那时,24岁的魏德友,从北京军区通信兵的岗位上转业,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初到时,这片戈壁荒滩条件极为艰苦,终年风沙肆虐,冬天更是寒冷刺骨。但魏德友没有丝毫退缩,反而靠着坚韧的毅力,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与战友们一起开荒、种树,用双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生机。
对于魏德友来说,这里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即便是以后成家立业,他也不会离开。可他没想到,等他说出那个特殊的结婚条件后,大多数女孩都犹豫了,纷纷选择离开。
这让魏德友不免有些失落,甚至萌生了放弃结婚的想法。而就在他的情绪陷入低谷时,一位名叫刘景好的女孩,走进了他的生活。
刘景好是个朴实的农村姑娘,身材瘦小、面容清秀,在得知魏德友提出的条件后,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你会一直坚守在边疆吗?只要你不怕苦,我就愿意跟你走。”
此言一出,魏德友的眼中泛起一阵泪光。他认定,对方就是那个要相伴一生的人。就这样,俩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第三天,魏德友便带着刘景好踏上了前往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的旅程。
初到草原,眼前的景象让刘景好心中一惊——茫茫荒漠,一望无际,狂风呼啸而过,卷起漫天黄沙。更糟糕的是,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粮食,连最基本的生活设施都匮乏。换做常人,早就受不了跑路了,但刘景好没有抱怨,更没有被新疆的艰苦吓倒。
接下来的日子里,夫妻俩蜗居在简陋的土坯房里,白天在烈日下开荒种地,研究农业技术、修建灌溉系统,晚上挤在仅有的一张床上相互取暖。虽然生活依旧艰苦,但他们相互陪伴,倒也觉得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荒原上开始出现零星的绿色,夫妻俩的小家园也慢慢建立起来,刘景好更是为他诞下一位可爱的女婴。
本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过去,然而,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边境的局势变得复杂起来。上世纪60年代末期,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突然爆发了边民越境事件,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魏德友深知自己守边的责任重大,他每天都会骑着马在边境线上巡逻。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从未间断。
为了保证丈夫的安全,刘景好也毅然决然地参与到边防工作中。她每天都会起个大早,带好干粮和水壶,赶着家里为数不多的几只山羊,边放羊边巡逻,顺着边境线一路前行,每天最少走15公里。
一次,刘景好在巡逻时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踪迹。她立刻警觉起来,顺着踪迹仔细查看,原来是几个想要偷越边境的人。见状,她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大声呵斥:“你们干什么的!这里是边境,不许乱闯!”
那几个人看到刘景好孤身一人,还是个女生,居然还妄图反抗。但刘景好毫不畏惧,凭借着一腔孤勇和矫健的身手,毫不退让,最终成功将其赶走。
随着岁月的流逝,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这片艰苦的地方。有的因为身体原因,有的因为家庭的召唤。但魏德友和刘景好却从未想过离开。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有着对守边这份责任的执着。
尽管年龄越来越大,魏德友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巡逻,只是巡逻的路程可能比以前短了一些。刘景好则默默地在后方支持着他,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他们的故事在边境地区流传开来,人们都对这对老夫妻充满敬意。他们就像两座屹立在边境线上的丰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坚守着祖国的边疆。他们的爱情,也在这艰苦的守边生活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