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自此,十大元帅、十大将、57位上将、177位中将以及1359名少将应运而生。在这众多闪耀的将星之中,粟裕名列十大将榜首,萧克则位居57位上将的第一位,也正因如此,坊间才流行起“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这样的说法。 需要明确的是,自1955年评衔以来,中央从未提及过“粟裕镇大将,萧克镇上将”这句话,官方层面也始终未曾认可这样的说法。 这是因为,在27位上将中,萧克的资历最老,在红军时期的职务最高。很多人都说,萧克的军衔确实评低了,理由是,在井冈山时期,萧克已然担任红四军的师长,那可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岗位,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出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师长乃是贺龙同志,在与日寇作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担任四野参谋长一职。 萧克将军的一生,历经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等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一场场战火的洗礼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也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正因为他有着如此深厚的资历以及杰出的军事表现,所以当人们见到萧克将军时,往往都会怀着崇敬之心主动敬礼,或许这便是“萧克镇上将”这一说法流传开来的缘由所在。 相较于“萧克镇上将”的说法,“粟裕镇大将”却很少有人真正认可,这又是为何呢?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自此,十大元帅、十大将、57位上将、17
博文忆览说
2024-11-30 08:30:15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