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讯】《我是刑警》目前可谓是渐入佳境。个人感觉,这部剧和其他的悬疑破案剧有所不同,它很有厚度,有着重剑无锋的质朴,同时还带着特殊的时代印记。
西山矿1.28大案,震惊全国,令人发指。那个年代,没有监控,没有DNA鉴定,没有各种高精尖的装备,完全靠人力攻坚克难。虽然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法医鉴定和痕迹检验,在确定11号尸体的身份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觉得,这起案件的成功侦破,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点,那就是“审讯”的技巧。
对弹道的鉴定,确定了11号尸体是犯罪嫌疑人之一,通过法医给尸体“洗澡穿衣”,找到了重要的体貌特征纹身,然后通过纹身确定了嫌疑人身份陈小秋,在此之后,通过陈小秋的交际圈确定了几个主要嫌疑人。这一系列工作环环相扣。然而,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审讯突破,而几个嫌疑人都是穷凶极恶的歹徒,特别是宋小军,心理素质极佳,又善于伪装。面对审讯,他表现的胆小怕事,积极配合,甚至说话还偶尔结巴,给人的感觉就是憨厚老实,让人很难相信他会犯罪。几轮审讯下来,毫无结果,而羁押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再没有进展,就要放人。此时的秦川,选择了突破口:宋小军的妻子白玲。
为什么选白玲?因为秦川熟悉她,了解她。作为白玲的学长,他知道白玲勤劳、善良,朴实,哪怕因为对丈夫的爱导致她虽有怀疑却不得不说谎包庇,但她是有人性有良知的,而这,就是秦川审讯的切入口。
“你叫我啥?”“我家住哪儿?”“你叫我妈叫什么?”“我之前在哪儿工作?”“大山子派出所,你除了跟我熟,还跟谁熟?”“那你知道你高叔怎么死的吗?”“你知道杀高所的人,和西山矿抢工资款的是一伙人吗?”“你结婚高所随了多少钱的礼?”没有刻意煽情的鸡汤,没有痛心疾首的质问,就这一句句家常聊天式的话,却是一场层层递进的灵魂审判,逼问出白玲的良心。明面上好像寒喧,但是背后的道德审判、情绪潜台词仿佛都已经具象化:“你的良心不疼吗?”“你心疼你高叔吗?”“你还想帮凶手隐瞒吗?”这才是大音希声的高明,这才是有温度有呼吸有技巧的好台词。秦川的谴责与唏嘘,白玲的挣扎与愧疚,细腻、真实、具体。就是这一句句极其日常的语言,彻底击溃了白玲的心理防线。
良心、利弊、情感,左右摇摆的白玲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白玲的供述,证实了宋小军的谎言,那么,拿着这份供词,就能够让宋小军低头吗?不可能的。宋小军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不见棺材不落泪,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情况下,他不会吐露半个字。因此,警方果断把审讯目标定在了孙哲身上。为什么选孙哲?因为他作为富家子弟,眼高手低,想干大事,却又胆小人怂。所以戴局长采用了另一种审讯方式,居高临下地厉声喝问,极具压迫感。当白玲的供词被有选择地读给他听,他就已经崩溃。这个“有选择地”读供词也是神来之笔,既揭穿了孙哲的谎言,又对宋小军的表现只字不提,刻意放大了孙哲的恐慌,让他迅速缴械投降。
孙哲的供词是最关键的,既交代了被杀害的出租车司机的尸体下落,又供出了枪支弹药的藏匿之处,而这板上钉钉的证据拿出来,宋小军再负隅顽抗也是徒劳的。果然,当照片摆在了宋小军的面前,他先是头皮一紧,瞳孔一缩,然后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连说话的口气都开始变得轻浮、冷漠、自负。他轻描淡写的复述作案过程,毫无悔过之心,甚至还有几分洋洋自得,一个藐视生命穷凶极恶的杀人魔形象跃然眼前。至此,1.28杀人抢劫大案成功告破。
这几段审讯的戏,我反反复复看过好几遍。单调的场景,逼仄的空间,却充满张力,审讯者与被审讯者之间的心理博弈有来有往,有情绪碰撞,有语言压迫,甚至那些沉默的停顿,都是语停而情绪未停,复杂饱满地推进着审讯。而几位演员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饰演秦川的于和伟的演技自不必说,圈内是有口皆碑,饰演白玲的马苏和饰演宋小军的李泓良,更是令人惊艳。这对夫妻,一个勤劳朴实,一个凶残恶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一些微表情、小动作,宋小军的眼神、面部肌肉,甚至鼻翼的翕动都带着戏。
总之,《我是刑警》是一部好剧,它尽可能的贴近了公安,它也尽可能的向群众讲述了公安!希望这部剧能成为刑侦剧的标杆,至少成为警片质量的守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