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沙漠治理方面的成就引发关注,这项壮举在国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另一个国家智利却采用了另一种“治沙”方式——将旧衣服埋在沙漠中。
中国的沙漠化问题曾是让中国头疼的一大难题,大面积的土地在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原因中迅速沙漠化,黄沙滚滚、尘土飞扬,严重影响环境不说,还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环境。
在1978年,为了应对这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通过多种树来缓解沙漠化问题,治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这个耗时长久、投入巨大的项目,承载了中国对抗沙漠化的雄心。
如今,中国的治沙方式如今已经远超传统的人工种树,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治沙的效率,一片片黄沙变成了绿洲,成为草木丰茂的良田。
以草方格治沙为例,这一技术通过在沙漠地表用稻草或其他天然材料编织成方格,形成阻止沙丘移动的屏障,然后在这些方格内种植耐旱植物。
这种方法不但简单高效,而且有效减少了沙尘暴的形成,为沙漠的植被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草方格技术的推广,使得中国在沙漠治理中走在了世界前列,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的光伏产业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通过光伏板削弱风速、减少沙地的水分蒸发,促进了下方草地的生长。
由于光伏板清洗时会用水,这些水又进一步滋润了下方的植被。曾经因沙漠化而陷入贫困的牧民,如今因光伏园区的繁茂草地得以重新发展牧业。
草地茂盛,羊群在此放牧得以肥壮,牧民们的经济收入显著提高。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不仅成功地治理了沙漠,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但是这个光伏治沙模式并非没有挑战,草地的过度生长会对光伏板造成遮挡,影响发电效率,并且冬季的草地易引发火灾风险。但这种问题也通过牧羊放牧得以解决,羊群在光伏板下啃食草地,降低了火灾隐患,提高了土地的肥沃程度。
这种模式在全国多个沙漠化地区得到了推广,除了牧羊外,还有在光伏板下养鸡、养牛、种药材等不同的合作形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中国治沙不仅是单一的生态修复,更是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策略。
相较之下,智利的沙漠治理方式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近年来成了全球废旧衣物的“坟场”。
由于全球时尚产业的兴起,每年数以吨计的废弃衣物从欧美国家运送至智利,这些衣物大部分并没有进入二手市场,而是被直接倾倒在沙漠中。
根据2022年的数据,仅当年智利就接收了4400万吨废旧衣物,其中大多数最终被弃置在沙漠之中。这些衣物包括大量不可降解的化纤纺织品,这些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可能需要长达200年才能完全分解。
这种看似简单的“治沙”方式,不仅没有解决智利沙漠化的问题,反而加剧了当地的生态危机。
更糟糕的是,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的居民长期受此困扰,恶臭和有毒物质的侵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但是,因为垃圾处理成本高昂,因此政府也只能望而却步。
这些衣物不仅难以分解,还释放出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空气和水源。当地居民的健康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许多人抱怨污染问题却无从投诉,生活环境恶化已成无法忽视的现实。
中国通过植树和光伏结合的方式,在取得成功后,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分享经验。而智利在经济压力和全球快速时尚产业的推动下,选择了转移废弃物的短视做法。
这其实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经济发展的压力、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复杂态度。
许多发达国家在追求快速时尚、减少本国垃圾的同时,将大量废弃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去处理这些问题,最终只能被迫接受环境的恶化。
相比之下,中国的成功经验证明了长期规划、技术创新和多方合作的力量。在中国治沙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模式,使得环保与经济发展得以兼顾。
这两个案例提醒我们,在应对环境问题时,短期的权宜之计无法解决长期的生态危机,只有通过系统的治理、长期的规划和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真正为全球环境带来积极的改变。
参考资料:
独特风景线?智利沙漠成快时尚“垃圾场”,39000吨二手衣物触目惊心——原创2021-11-12 17:43·南方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