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冬,18岁的李二喜在黄土岭一带的战斗中,凭借一门迫击炮,一举击毙了日军指挥官阿部规秀。当炮火落下,李二喜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站在指挥所中,正指挥日军进攻的日本高级军官,已然倒下。
李二喜出生在山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里并不富裕。虽然家境清贫,但李二喜天生力气大,聪明机智。少年时期的他常常帮着父亲打理家里的农活,马匹和牲口是他熟悉的领域。大家都知道,这个孩子身手敏捷,做事有条理,特别是对养马的技巧有过人的天赋。
在当地的农村,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力,李二喜不止一次地展现了自己在养马上的精湛技巧。
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马患了急病,急得家里人六神无主,李二喜凭着平日的经验,简单的观察后就找到了解决办法,最终成功治好了病马。村里的人都开始称他为“马牙子”,这个名字虽然有些滑稽,但却代表了李二喜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身份。
这段生活虽平淡,却为李二喜后来的选择和勇气埋下了伏笔。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的脚步渐渐逼近了他的家乡。李二喜所生活的地方,成了战火的前沿。面对日军的侵略,李二喜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抗战,他不能缺席。
1937年,李二喜遇到了八路军的独立团。团长杨成武为了筹集战马,找到了李二喜。凭着他熟悉马匹的本领,李二喜为八路军提供了几批优质的战马,并通过村里的资源帮助独立团获得了部分急需的物资。这一切都使得杨成武对李二喜有了极深的印象。
李二喜的热心和机智很快赢得了团里的认可。看到独立团战斗物资的短缺,李二喜不仅帮助运输粮草物资,还主动在战斗前线提供支援,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在一次伏击战中,八路军意外缴获了三门迫击炮。这对李二喜来说,是个全新的机会。虽然对炮兵一点经验都没有,但他却异常好奇,并开始向其他战士请教。
李二喜很快学会了迫击炮的基本使用技巧。经过不懈努力,他不仅成为了炮兵连的一员,还因其极高的悟性,迅速从一个新手炮兵成长为全团的核心炮手。团长杨成武对此深感欣慰,认为李二喜不仅能打好马,更能打好敌人。
1939年11月4日,日军对晋察冀地区的根据地展开了扫荡。这一次,敌人的主力军队由阿部规秀亲自指挥,试图通过大规模进攻来削弱八路军的抵抗力量。为应对日军的强大攻势,八路军决定在黄土岭一带设置埋伏,分兵两路围歼敌人。
李二喜所在的炮兵连被指派在一个小庙附近负责炮击支援。当日,他按照指挥员的命令,调整迫击炮的瞄准方向。
炮弹发射出去的瞬间,李二喜的心脏剧烈跳动。几秒钟后,炮弹准确命中日军指挥所,阿部规秀在指挥时被直接炸中。当李二喜看到那位站在指挥所中的日军高级将领倒下时,他的内心波澜起伏。战斗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仿佛都被定格在这一刻。
这个意外的“精准”击杀,不仅让李二喜在全军中声名鹊起,也使他成为了“神炮手”,他那准确的射击技巧迅速成为了各方传颂的英雄事迹。
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炮弹炸裂后,庙中十几名鬼子军官惨死,其中包括阿部规秀,而同屋的18个普通百姓竟然毫发无损。这一切都充满了巧合与传奇色彩,让人不禁为这场战斗的命运之神感到震撼。
尽管李二喜以一炮击毙敌军指挥官,成为抗日英雄,但他始终未将这份荣誉当作自豪的资本。即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二喜回到家乡,也保持着低调的生活。他没有选择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而是过上了平凡的农民生活。许多人甚至并不知道,这个和他们打交道的朴实人,曾是那个改变战局、战死敌人的“神炮手”。
李二喜的低调也表现在他对家庭和村庄的关爱。老百姓得知他回乡后,常常向他求助。李二喜不只是帮助村里修理牲畜、修复马匹,他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帮助村民处理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
而对于战争,他从不提及自己的英雄事迹,直到许多年后,人们才逐渐知道李二喜曾经是那个让日军畏惧的炮兵。
新中国成立后,李二喜被分配到基层工作,做了兽医和马匹养护的工作,慢慢过上了安稳的晚年生活。虽然在工作中他成绩平平,但对于家庭和村里的人来说,他依然是那个始终不变的“马牙子”,默默为大家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