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位服刑40年的囚犯终于重获自由,他刚一踏出监狱的大门,便立即提笔给国家副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内容简短而意味深长,仅有一句话:“您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一千担救命粮?”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阵匠2023-04-19 关于“90年,地主廖复初出狱,托人写信给王震:可还记得我那千担救命粮”的报道) 1945年的冬天,寒风凛冽,战火硝烟弥漫,李实,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被赋予了寻找粮食的艰巨任务,他的脸上刻着风霜,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忧虑。 部队的粮食即将告罄,士兵们饥饿的面孔和百姓的困苦让他心如刀绞,在走遍了贫瘠的村落,目睹了百姓的艰难生活后,李实的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急。 在一次偶然的休息时刻,李实望着远方地主家的高大院落,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现——或许可以向地主借粮。 他的心跳加速,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计划,但他别无选择,李实深吸一口气,踏上了前往廖家的路,廖复初,一个面容清瘦、眼神深邃的年轻人,坐在廖家大院的客厅里。 当李实带着忐忑的心情提出借粮的请求时,廖复初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给家族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但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对正义和善良的坚守,最终,廖复初点头同意,他的决定让李实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感激。 当一千担粮食顺利运抵八路军驻地时,李实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些粮食不仅仅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更像是冬日的暖阳,温暖了每一个战士的心。 在随后的战斗中,八路军士气大振,他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投入到解放事业中,每一次冲锋都充满了力量。 可命运对廖复初并不仁慈,在战后的混乱中,他因为曾经的身份被错误地指控,最终被捕入狱,廖复初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痛苦,他的善良和慷慨换来的却是铁窗生涯。 在监狱的漫长岁月里,廖复初的头发逐渐花白,但他的眼神依旧坚定,他始终相信,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对正义的信仰。 1991年,廖复初终于走出了监狱的大门,他一无所有,甚至连身份都没有,但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寻求公正。 他写下了一封信,向国家副主席王震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自己的清白能得到承认,王震副主席收到了廖复初的信,深感动容,他立即下令调查,最终证实了廖复初的清白。 廖复初的冤屈得以昭雪,他的名字恢复了名誉,当这一消息传到廖复初耳中时,他泪流满面,四十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应放弃对光明的追求。 廖复初的坚持和信念,最终为他赢得了应有的尊重和公正,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坚守正义。
1991年,一位服刑40年的囚犯终于重获自由,他刚一踏出监狱的大门,便立即提笔给
市井老李
2024-12-10 15:04:58
1
阅读: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