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国炮兵正在擦拭炮弹,见炮弹受潮,一个炮兵提议:"让我打一炮吧!"这时,天上出现一架日军飞机,飞机上坐着一个大将! 1942年12月18日,安徽大别山区。 连日的阴雨让第5战区桂系部队的日常训练不得不暂时调整计划。驻守在太湖县境内的第48军138师412团3营9连官兵们正在整理装备,为即将到来的训练做准备。 这支部队最近刚刚配发了几门苏式高射炮,这是从苏联援助的重要军事装备。这些高射炮的性能优良,射程远,精度高,在对空作战中具有显著优势。 天还未亮,高射炮连的战士们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按照往常的习惯,先是对炮管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然后开始擦拭每一发炮弹。 连日的潮湿天气给装备保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一名炮兵在检查时发现,部分炮弹出现了受潮的迹象,这可能会影响到射击的精准度。 就在炮兵们讨论如何处理这批受潮炮弹的时候,远处突然传来了刺耳的防空警报声。电话线路中传来紧急通知,有一架日军飞机正从上海方向沿长江向安徽境内飞来。 警报声打破了大别山区的宁静,第5战区的各个观察哨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山顶的瞭望哨立即架起了望远镜,开始仔细搜索天空中可能出现的敌机。 早已训练有素的高射炮连官兵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将刚刚擦拭完的炮弹装填到炮膛,将高射炮调整到最佳的射击角度。各个岗位的战士们迅速就位,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空中威胁。 第5战区的指挥部通过电话不断传达着敌机的动向,要求各个阵地保持高度警惕。前哨侦察兵和高射机枪连也迅速展开,在不同位置布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空火力网。 突然间,一架涂着日军标志的"七九"式运输机的轮廓在云层中若隐若现。这架飞机正沿着长江航线,朝着太湖县境内的弥陀寺方向飞来。 在这架日军运输机上,坐着日本第11军司令官冢田攻将军和他的参谋团队。这架飞机原本是从南京军部出发,计划飞往武汉第11军总部,执行一次例行的军事会议任务。 日军选择这条长江航线是有原因的。长江沿线的制高点大多被日军控制,这条航线一直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空中通道。 冢田攻此行携带了多份重要的军事文件,其中包含了日军华中地区的最新作战计划。 第5战区的中国军队早已在各个高地部署就绪。高射炮连的战士们将炮口对准了预判的航线,静静等待着敌机进入射程。 前哨侦察兵通过望远镜发现,这架日军运输机正在降低飞行高度。这是因为当天的云层较低,飞机不得不选择在相对较低的高度飞行。 中午12时05分左右,敌机进入了高射炮的有效射程。第48军138师412团3营9连的高射炮阵地立即展开行动。 第一发炮弹呼啸着划过天际,在敌机附近爆炸。这发试射帮助炮兵们迅速校正了射击诸元。 紧接着,第二轮齐射开始了。数发炮弹同时向敌机飞去。 就在这一刻,一发精准的炮弹击中了敌机的油箱位置。日军的"七九"式运输机瞬间在空中爆发出一团巨大的火球。 燃烧的飞机开始失去平衡,机体上的日军标志在烈火中渐渐模糊。 坠落的飞机冒着滚滚黑烟,朝着大别山区的深处俯冲而下。最终,它重重地摔在了一处偏僻的山谷中。 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浓烟从坠机点升起。这架运输机上的十一名乘员,包括冢田攻将军、作战参谋藤原武大佐和两名飞行员全部遇难。 第5战区的部队立即组织人员前往坠机地点搜索。当他们到达现场时,发现飞机残骸仍在燃烧。 在残骸周围,散落着多份被火焰烧灼的文件。这些文件虽然残缺不全,却是日军重要的军事机密。 当地的中国军民迅速展开了清理工作。他们在附近挖了一个大坑,将飞机残骸和遇难者遗体掩埋。
当日军发现冢田攻的飞机失去联系后,立即展开了大规模搜索行动。日本侵略军总司令畑俊六调集了第3、40、68、116等四个师团的精锐部队,总兵力达到17000人。 这支搜索部队从武汉、合肥、安庆三个方向同时展开行动。他们沿途搜索每一处可疑地点,试图寻找冢田攻的下落。 在搜索过程中,中国军队从飞机残骸中抢先找到了多份重要文件。这其中包括了一份残缺的华中作战计划、一份日军部队主官名册、一本航空暗号册以及其他军事文件。 这些文件虽然在坠机时被火焰烧毁了部分内容,但剩余的信息仍然极具价值。中国军方的情报人员迅速对这些文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经过翻译和研究,这些文件揭示了日军接下来在华中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意图。这些情报为中国军队制定防御和反击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日军搜索队最终在大别山区的弥陀寺附近发现了飞机残骸和遇难者遗体。他们将冢田攻的遗体运往安庆,随后转运回日本。
用户18xxx66
鬼子怎么死了怎么叫遇难?叫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