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开国皇帝赵匡胤接见了被俘的南唐后主李煜,封他为违命侯。放眼天下,赵匡胤已经平定了南方,大半个中国已经在其掌握之中,定都和接班人的问题已经摆上了他的日程。他决定带上一般文武大臣去洛阳考察一下,顺便祭拜他父亲的永安陵。 赵匡胤对洛阳挺有感情的,他出生在洛阳的一个军营,他的父亲也葬在那里。洛阳也是一个古都,三国的曹魏、西晋等都在那里建都,而且洛阳是一个粮仓,隋唐两朝尽管定都长安,皇帝却常常往洛阳跑。这次考察洛阳,他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迁都洛阳,另外一个是想削弱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因为他已经察觉到赵光义有当年自己的影子。赵匡胤以前在后周做禁军将领时,结交了很多禁军军官,甚至和他们结拜为兄弟,另外他和很多朝臣都有交往。现在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任开封府尹已经16年了,关系盘根错节,赵光义不仅和很多官员拉关系,很多禁军将领和他也关系很深,甚至皇宫里面的一些太监也被他收买了。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很多禁军将领被清洗削去兵权,唯独对弟弟赵光义他没有动。他任命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兼开封府尹,在开国之初是有接班人的意思,后周的柴荣在登基前也是担任此职。当时大部分朝臣应该也是能感觉得到的。 赵匡胤刚建立北宋时,才34岁,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才8岁,赵德芳才1岁,在那个年代国赖长君,他默认赵光义(当时22岁)为接班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赵光义的势力越来越大,而且儿子们逐渐长大了,在父传子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他心里的天平还是倾向于自己的儿子,毕竟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洛阳之行快结束时,赵匡胤召集随行人员开会,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想法,他认为开封无险可守,万一有外敌入侵,很难防守。他点了赵光义的名,希望他谈谈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赵光义带头反对,他说都城能不能保住,在于帝王之德,而不在险。他这么一说,其他大臣也不便和他唱反调,不会赞同皇帝了。迁都洛阳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尽管赵匡胤后面提拔了他的儿子赵德昭为郡王,参与朝政,可惜的是时间太短了。当年九月,斧声烛影的故事发生,赵光义登上皇位。 如果上天再给多赵匡胤一些时间,也许他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可惜的是,历史不能假设。历史 历史回眸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开国皇帝赵匡胤接见了被俘的南唐后主李煜,封他为违命
逍遥游说史
2024-12-19 16:36:28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