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东征。3月1日,毛泽东在《一切

书竹随心过去 2024-12-22 16:36:54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东征。3月1日,毛泽东在《一切为着打第二个胜仗》的电报里,高度评价红军在东征之战中与晋绥军(又称晋军)的头一次正面交锋所取得的胜利,“一军团与十五军团连日的胜利,特别是关上与水头的占领,使红军取得了在山西创立根据地的初步自由”。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一军团主动东进迎敌,在关上村截住了敌独立第二旅”“打了东渡以后第一个胜仗”。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的萧向荣在日记《东征琐记》里,详细记录了战斗取得的丰硕战果。 关上、水头一线的战略地位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抵达陕北之后,因当地的条件不适宜发展,1936年2月,又向东面山西方向发起东征。其战略意图是,以发展求巩固,打通黄河两岸,向东、向北发展,军事上寻求苏联援助,战略上向抗日前线挺进,在进攻中放手发展红军。2月18日,毛泽东、彭德怀下达东征作战命令。2月20日晚,红一军团率先突破阎锡山部队防线,渡过黄河,随即攻入中阳县三交镇。2月24日,毛泽东电令全军:“阎锡山因仓促应战,须从陕北及远地调兵……其从调动、开进、展开到战役攻击之日,尚须十天左右时间。”毛泽东的判断是,阎锡山从调兵、开进、展开到发起攻击需10天左右,因此红军有一个中间阶段用以备战。然而,阎锡山收到军情后,动作很快,迅速调集了晋军近7个旅的兵力发起反攻。红军与晋军的头一回正面交锋即将在关上一带展开。 关上是一个战略要地,控制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阳县志》载:“县境刘家坪乡关上村北侧有古关隘关口,此关隘距县城21公里。隘口腹地宽37~60米,长100米,相对高度10~25米。地形为南至关上村、北至尖板沟6公里的狭长山谷,两侧为悬崖峭壁。山上森林茂密,乔灌木兼有。关口处最窄,易守难攻,利于打伏击、阻击战。”《交口县志》载:“要地水头为吕梁山大山口之一,位于县城北端,扼宝岩河两大支流交汇之处;背山面谷,古有大道衢通南北,明清时已发展为大集镇,近代常有驻军,历史上多有战事在此地发生。”另据清《隰州志》载,明末清初,水头堡是交口县境三大重要堡寨之一。 为占据有利地形,毛泽东、彭德怀数次致电林彪(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聂荣臻等,要求夺取关上、水头一线。2月25日的电文指出:“中阳河上游车鸣峪、关上一线,为东出要道,敌正派兵前去。为争先着,望立即派一个师附电台开赴该地,发动该地向东、向南、向北道路上的群众,创造作战根据地。”“孝义、石楼、隰县三县交界之水头镇亦作战役要点,已令十五兵团派队占领。”同日12时电文指出:“据曾希圣报杨耀芳电称,汾阳周旅(两团)24日可达关上村。查关上村在中阳城正南约四十里中阳河上游,为我军东出要道。又据报隰县到敌一旅,其一部进至水头镇。该镇在石楼正东九十里,也为东面要地。”“一军团有消灭关上村周旅之任务,十五军团有消灭水头镇之敌之任务。” 阎锡山在山西经营多年,对关上、水头之线的重要战略地位十分清楚,面对红军的进军态势,阎锡山决定兵分两路。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徐永昌在1936年2月26日的日记中记载:“十时半到绥署……决定萃岩率孟、陶、马、陈四旅及温旅之一小部向中阳地带以南进击,李舒民率霍、周两旅由关上、水头、石口地带向西

0 阅读:1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