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宵节,一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肉再回家。而这碗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0年的元宵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孙家栋意外发现食堂今天的午餐有红烧肉。对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能吃上一顿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就这样孙家栋决定先吃完饭再回家。 中午,孙家栋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肉,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正准备好好享受这顿美餐时,食堂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 “各位同学请注意,学校现在开始招募空军飞行员,希望有志于报效祖国的同学踊跃报名……”广播里的声音在食堂里回荡,孙家栋的心弦被轻轻拨动。他停下手中的筷子,陷入了沉思。 孙家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每一个年轻人都怀揣着为国效力的梦想。孙家栋也不例外,他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机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播里的招募信息像是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孙家栋几乎没有犹豫,放下手中的碗筷,径直走向了报名处。 报名参军后,孙家栋很快被选中,并被送往苏联学习飞机设计。对于年轻的孙家栋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苏联,他不仅要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还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飞机设计知识。 在苏联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孙家栋每天早起晚睡,刻苦钻研。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必须全力以赴。在异国他乡,他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渐掌握了飞机设计的核心技术。 几年后,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并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研究工作。在那个年代,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导弹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孙家栋和他的团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摸索。他们日夜奋战,反复试验,不断改进设计方案。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尝试,孙家栋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1960年,中国第一枚自制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那一刻,孙家栋和他的同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导弹研究的成功并没有让孙家栋停下脚步。他很快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 在“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孙家栋和他的团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还要克服资源短缺和设备落后的困难。在孙家栋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那一刻,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从1950年参军到2023年,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了整整73年。在此期间,他持续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先后领导了北斗导航系统和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项目。 93岁高龄的孙家栋仍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工作。他常说:“我是一名航天人,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部分情节虚构,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950年元宵节,一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4-12-25 16:33:19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