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在芦山的借路传奇》 话说1935年6月,红军主力强渡大渡河后,在汉源县的化林坪打了个小胜仗,可前方荥经等地却有川军的重兵拦路,而荥经的守军正是川军杨森的部队. 这杨森与朱德可是老相识,二人是小学同学,又一同在滇军共过事,朱德在昆明当警备司令时,杨森还是其部下呢. 朱德深知杨森为人自私,但有利可图之事他便会去做,于是便打算利用这一点向他借路. 朱德挥毫写了一封借道北上的信,派人送去给杨森. 当日下午,杨森便派侄子杨汉忠的副旅长宏非一前来联络. 宏非一见到朱德后,转达了杨森及杨汉忠的意思,称红军北上抗日,他们一定鼎力相助. 毛泽东等与宏非一交谈后,朱德又提笔给杨汉忠写了回信,信中表明红军次日将借路北上抗日. 第二天,杨汉忠回信表示,红军北上经过荥经黄土坡时,杨部一定信守诺言让路,且会朝天开枪,以作欢迎之态. 就这样, 1935年6月4日下午至6月5日,红军大队人马顺利通过杨森部防地,向天全、芦山挺进,最终成功北上懋功,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公开资料中关于宏非一的记载较少,其主要经历如下:宏非一是川军杨汉忠旅长的副旅长,1935年6月,杨森在接到朱德的借路信后,派其侄子杨汉忠的副旅长宏非一到红军总部进行联络,宏非一见到了朱德、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并表达了杨森及杨汉忠对红军北上抗日的敬佩与相助之意,随后带回了朱德给杨汉忠的回信. 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打通苏联,蒋介石命杨森率部围堵红军。然而,杨森因曾受朱总司令帮助,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协议,为掩人耳目,双方决定演一出戏给蒋介石看. 过程 杨森精心策划,挑选了部分军队参与此次“作战”。战斗打响后,川军看似枪炮齐鸣、攻势凶猛,但实际上都是朝着远离红军主力的方向射击,故意制造出激烈交火的假象。红军则佯装败退,边打边撤,同时大声呼喊,营造出战斗失利的氛围。杨森的部队还故意在一些关键地点留下一些破旧的枪支弹药等物资,装作是红军在慌乱撤退中遗落的。双方配合默契,整个“战斗”过程有攻有守,有进有退,就像一场真实的战役。 结果 “灵关大捷”的消息很快传到蒋介石耳中,蒋介石对杨森进行了嘉奖,称赞他作战有功。而杨森则借此既向蒋介石交了差,又没有真正与红军发生冲突,保存了自身实力,红军也得以顺利通过,继续北上. 影响 这一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体现了杨森在复杂局势中的权衡与抉择,也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巧妙应对敌人围堵的智慧。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它为红军后续的发展和抗日行动保留了有生力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态势。 这段经历,就好似杨森与朱德联合演了一出精彩的川剧,二人虽各怀心思,但在抗日大义面前,却也共同演绎了一段别样的“默契”,为红军长征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
《中央红军在芦山的借路传奇》 话说1935年6月,红军主力强渡大渡河后,在汉
书竹随心过去
2024-12-29 09:48:46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