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滇军倾巢赴越受降,杜聿明趁其不备,把昆明包围起来,龙云气愤至极:“老蒋背信弃义,排除异己!”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他派出滇军主力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龙云起初有些迟疑,虽然名义上他效忠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但这么多年来,他在云南几乎是一方诸侯,政令独立,军事上也完全掌控着滇军。 此刻让他把主力部队派出去,总觉得不对劲,但蒋介石的命令直接下达,龙云别无选择,只能下令滇军精锐倾巢而出,开赴越南。 滇军出发后,昆明显得异常空虚,守城的只剩一些老弱病残,平日负责地方治安的巡警也随军而去,城内大部分百姓并未察觉异常。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行动,然而龙云心里始终不安,他隐隐觉得蒋介石不会放过自己。 在云南的这十几年里,他始终小心翼翼地与蒋介石保持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支持抗战,另一方面暗中壮大自己的势力,还时常与共产党来往,为自己留下后路。 蒋介石必定早已对他心生不满,只是苦于云南地势复杂,滇军又是骁勇善战之师,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到了10月,事情终于发生了。 一天清晨,龙云还在五华山的官邸中沉思,就接到了手下急匆匆送来的消息:杜聿明率部包围了昆明。 龙云愣住了,杜聿明本是黄埔军校的骄子,蒋介石的亲信,此次竟然带着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将昆明整个包围起来。 他立刻召集身边剩下的将领商议对策,但手头能用的兵力少得可怜,完全无法与杜聿明的部队抗衡。 杜聿明的动作干脆利落,不给龙云喘息的机会,他在城外调集了大批部队,同时占领了昆明的要害位置,断绝了龙云可能反击的所有机会。 接着他派人送来了一封蒋介石的亲笔信,信中措辞看似温和,但实则带着明显的威胁。 蒋介石在信里告诉龙云,现在抗战已经胜利,全国需要统一领导,而云南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后方,不该再由地方势力割据。 蒋介石希望龙云主动辞去云南省主席职务,并邀请他到重庆“共商国是”。 龙云看完信,愤怒地将它甩在地上。 他怒骂:“老蒋背信弃义,排除异己!”他明白,这哪里是邀请,这是彻彻底底的逼宫。但事到如今,他手上无兵无权,硬拼只会让自己死得更惨。 身边的幕僚纷纷劝他暂时服软,以保全性命为上。龙云沉默许久,最终无奈答应辞职。 10月5日,龙云在杜聿明的重兵包围下宣布辞去云南省主席职务,随即被安排乘专机前往重庆。上飞机前,他回头看了一眼昆明,心中五味杂陈。 他曾在这里主政十八年,将云南从一个偏僻之地建设成了抗战时期的军事重镇,然而如今却要如此狼狈地离开。他知道,自己从此再无可能重掌云南。 龙云离开后,蒋介石迅速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卢汉接任云南省主席,同时调来更多中央军驻守昆明,彻底接管了云南的军事和行政权力。 龙云的势力被全面清除,曾经引以为傲的滇军主力也被分散整编,逐渐失去了战斗力。至此,蒋介石完成了对云南的全面掌控。 而龙云到了重庆后,表面上被安排了一个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实则被彻底架空,蒋介石对他心知肚明,不会再给他任何实际权力。 龙云起初还想争取一些发言权,但很快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彻彻底底的局外人,他每日在重庆的寓所中消磨时间,表面平静,心里却充满了愤怒。 五华山事件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引发了许多议论,龙云在云南十八年的统治被画上了句号,而蒋介石则以此为标志,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然而,这一事件也让云南地方势力对蒋介石的信任彻底崩塌。 许多滇军将领和云南地方官员心怀不满,暗中寻找新的出路,一些人开始与共产党接触,为后来的战场变化埋下了伏笔。 而杜聿明作为事件的执行者,在事后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他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服从命令,无可指摘,但实际上,他也背上了云南地方势力的仇恨。 几年后,当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时,一些曾经的滇军将领甚至暗中幸灾乐祸。历史的走向,总是充满了讽刺和意外。 至于龙云,他的政治生涯虽未就此结束,但却失去了最重要的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选择留在大陆,接受了新政府的安排,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尽管他表面上平静接受了新的人生,但人们都知道,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滇中之主,早已在五华山事件后失去了所有的骄傲和希望。
抗战胜利后,滇军倾巢赴越受降,杜聿明趁其不备,把昆明包围起来,龙云气愤至极:“老
任向前养护说
2024-12-30 11:29:07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