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这本《不原谅也没关系》,说句实话其实并不算特别好读的一本书。
它的不好读,一方面在于书中有很多非常专业的心理学名词,阅读的时候会增加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也在于作者在帮我们剖析自己的情绪时,会勾起我们的许多痛苦回忆。那些感受,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或者偶尔闪现会被我们“别那么矫情”的内心提醒而刻意压制下去。
但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去直面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也会因此而痛哭流泪。
不过,哭也是一种释放。作者就在书中反复提到,流泪其实是一种“哀悼”,能唤起自己的“自我同情”,就像穿越过去给过去的、小时候的自己一个拥抱一样,也能起到很棒的疗愈作用。
当然,如果在阅读的时候,你遇到种种困难,进行不下去,也可以先听听聊这本书的一期播客节目。比如“心都野了”两位主播就在“不执著于被爱,人就会变得无敌”这期节目里,聊过这本书。
这期播客的内容,比较集中在书中的四种应激模式,也就是被作者总结为“4F”理论的这部分内容。主播们通过自己“面对负面评价”时的反应和感受,来剖析自己的应激模式。
节目里,主播从在网络上看到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之后的内心活动,聊到了被很亲近的朋友当面批评“情商低”,再到面对父母的批评和指责时候的内心戏等等真实经历的分享,分析自己在面对这些评价的时候,有哪些反应是属于“战”,有哪些是属于“僵”,又是哪些属于“讨好”。
通过和书中4种应激反应的对号入座,主播还更进一步挖掘了童年里被大院里的小朋友孤立的往事,试图找到面对负面评价时的反应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主播们的抽丝剥茧的分析和讨论,有很多都挺有启发性的。比如,即便是对很亲近的人,也不要有“爱的执念”,“不可能你期望的人都能爱你。要告诉自己,就是不爱也没有关系”;“不执着于被爱的人就会无敌,就没有什么可以击溃你。”
比如,面对负面评价的时候,健康的反应不是说要求你完全没有情绪起伏,而是这个情绪应该是流动的,是有时限的,不会让你深陷其中,影响到你后面的判断和行动。就像节目里主播所说的那样,“当你足够认识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相对完整之后,就不会再去在意他人的评价。可能当下你会有一些情绪,但是很快你会从理性上知道他对你的评价不是真的。”
总之,这期节目配合书一起“服用”,效果更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