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知县曹焜和四川盐茶道杜凝台(杜玉林)观察乾隆四十年登雅州城楼 其一 成都知县曹焜〔清代〕 独据胡床啸远雯,冉駹邛笮望中分。划开玉斧浮春涨,凿破铜山閟夕曛。 阃外量沙才似斗,渡头挥扇气如云。风流江左今谁属,谈笑还应冠一军。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千叠碉门落照中,旌旗犹记汉时功。横磨十万边尘暗,直指西南使节通。出塞风云思壮士,登坛剑佩识元戎。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 ——清代·曹焜《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二》 背诵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二 曹焜曹焜〔清代〕 千叠碉门落照中,旌旗犹记汉时功。横磨十万边尘暗,直指西南使节通。 出塞风云思壮士,登坛剑佩识元戎。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 从军两度阅秋冬,蕉鹿偏教得失重。叱驭未妨过峻阪,诧牛曾此劝春农。朝开毳帐炎风入,夜草边书冻墨浓。惭愧白衣犹领职,扬舲三月下巴賨。——清代·曹焜《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三》 背诵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三 曹焜曹焜〔清代〕 从军两度阅秋冬,蕉鹿偏教得失重。叱驭未妨过峻阪,诧牛曾此劝春农。 朝开毳帐炎风入,夜草边书冻墨浓。惭愧白衣犹领职,扬舲三月下巴賨。 白话译文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一》 独自坐在交椅上对着远方的云霞长啸,冉駹和邛笮之地在视野中被清晰地划分开来。江水像是被玉斧劈开一般,在春日里泛起上涨的波涛,凿开的铜山在夕阳余晖下显得幽深。在城外量沙(用计退敌)的智慧就如同斗量一般巧妙,在渡头指挥时挥动扇子,气势如云。江东地区的风流人物如今不知是谁,但在这里谈笑风生、指挥若定的人应当是军中第一。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二》 在那层层叠叠的碉门夕阳余晖之中,飘扬的旌旗让人回想起汉代的功绩。当年如能横磨十万之师,定能让边疆的烟尘黯淡无光,如今朝廷的使节直达西南。望着塞外的风云,不禁思念起那些壮士,看到登上将坛身佩宝剑的人,就知道谁是军中统帅。圣明的朝代声威教化无所不及,绝不能容忍蛮夷之地阻碍与中原的会同。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三》 两次参军经历了秋冬季节的更替,人生的得失之感就像蕉鹿之梦般愈发浓重。策马跨越险峻的山坡也毫无阻碍,曾在这里看到人们用奇特的方式驱赶牛进行春耕。早晨打开毛毡帐篷,炎热的风灌进来,夜晚在灯下书写边防文书,墨汁都被冻得浓稠。心中惭愧自己身为没有官职的文人却还承担着职责,只盼着能在三月乘船顺流而下前往巴賨。 诗歌赏析 这三首诗围绕雅州城楼的所见所感展开,既有对历史功绩的缅怀,又有对当下军事行动与自身处境的描述和感慨。 在第一首诗中,开篇营造出一种豪迈大气的氛围,诗人登高望远,“独据胡床啸远雯”展现出其潇洒不羁的姿态和广阔的视野,“冉駹邛笮望中分”描绘出当地的地理风貌和地势特点,而“划开玉斧浮春涨,凿破铜山閟夕曛”则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体现出自然景象的壮美和当地的雄浑气势。“阃外量沙才似斗,渡头挥扇气如云”用典巧妙,夸赞了军事指挥者的智慧和风范,最后以“风流江左今谁属,谈笑还应冠一军”表达对当下能人的推崇和赞赏,暗示此地军事活动中的人才重要性,也凸显出诗人自身的豪迈气概和对军事的关注。 第二首诗则侧重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千叠碉门落照中,旌旗犹记汉时功”借古喻今,通过夕阳下的碉门和记忆中的汉代军旗,唤起人们对往昔边疆战功的回忆,强调边疆地区自古以来的重要性和军事意义。“横磨十万边尘暗,直指西南使节通”体现出诗人对强大军事力量的向往和对国家边疆治理的期望,希望能有足够的兵力平定边疆,使使节往来畅通无阻。“出塞风云思壮士,登坛剑佩识元戎”进一步表达对英勇战士和杰出将领的思念与敬重,在国家声威教化应无所不至的理念下,“圣朝声教原无外,未忍蛮陬阻会同”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坚定信念,不容许边疆地区有分裂或阻碍交流的情况存在。 第三首诗的情感更加贴近诗人自身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从军两度阅秋冬,蕉鹿偏教得失重”写出了诗人在军旅生涯中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无常、得失难料的感慨。“叱驭未妨过峻阪,诧牛曾此劝春农”描绘了军旅生活中的艰辛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既有跨越险阻的勇敢,也有对乡村农事的独特观察。“朝开毳帐炎风入,夜草边书冻墨浓”通过对早晚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细节描写,展现出边疆生活的艰苦恶劣。最后“惭愧白衣犹领职,扬舲三月下巴賨”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职责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虽身份低微却依然坚守岗位,渴望能顺利完成使命前往新的地方,体现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和杜凝台观察登雅州城楼 其三》白话译文 我已经两次投身军旅,历经秋冬岁月,在这期间,人生的得失之感变得愈发沉重,如同蕉鹿之梦般虚幻却又深刻。我曾毫不畏惧地驱赶着车马跨越险峻的山坡,在这一带,还曾见过独特的劝耕景象,人们用特殊的方法驱赶着牛进行春
成都知县曹焜和四川盐茶道杜凝台(杜玉林)观察乾隆四十年登雅州城楼 其一 成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1-09 15:19: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