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张勋的四姨太王克琴与他的副官有染,装疯卖傻逃离了张府。她后来竟坦露:张勋有一怪癖,让人苦不堪言。 张勋这位清末民初的军阀,其一生充满了忠清情结和荒诞不经的行事风格。 他从贫寒的农家少年成长为清朝的提督,最终又因固守清廷的封建残余成为历史的笑柄。 他的癖好、行为以及复辟清朝的闹剧,成为一个动荡时代中的荒诞注脚。 1854年,张勋出生在清朝的一个贫困农家。他从小失去双亲,生活极度艰难,靠着乡里人的接济才能勉强果腹。 为了填饱肚子,他在1884年加入清军,成为一名普通士兵。此时,法国军队正通过越南北侵中国,张勋随军抵抗法军的进攻。 因为没有亲人牵挂,张勋在战场上格外拼命。他的勇猛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得以在军中迅速升迁。 从一个毫无背景的贫困士兵,到后来掌管云南、江南等地的提督,张勋一步步攀上清朝军队的高位。 他始终认为,清政府的存在成就了自己的一切,因此对大清满怀忠诚。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长达近三百年的满清统治。 作为清朝的死忠,张勋始终拒绝接受共和制度。 他坚持认为清朝会有复辟的一天,因此不仅自己保留辫子,还要求手下的士兵也不许剪掉辫子。 在当时的新军中,张勋的“辫子军”显得格格不入,被视为清朝封建残余的象征。 张勋的这一行为,招致了民国新政府的讥讽和社会舆论的嘲笑。但他却毫不在意,依然以维护清朝为己任。 他将满清视为正统,而对革命者提出的共和理念嗤之以鼻,坚持捍卫传统封建的价值观。 张勋不仅在政治上顽固守旧,在生活中也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三妻四妾”是天经地义的,反对一夫一妻制,他的一生娶了一位正妻曹琴,以及十位小妾。 虽然这些妻妾为他生下了九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但他的关爱只集中在正妻曹琴身上。 曹琴出身官宦之家,16岁时嫁给张勋,不仅贤良淑德,还对下人关怀备至。 她在家中地位很高,甚至得到了清朝皇后的封号。 相比之下,他的十位小妾大多被视为工具或装饰品。 许多小妾是通过花钱购买或政治联姻得来的,有些甚至是被强行抢来的。他对这些女子缺乏尊重,稍有不满便非打即骂。 尤其是他变态的“枕人癖”,更是令小妾们苦不堪言。张勋习惯将头枕在小妾的肚子上入睡,只要稍有动作惊醒他,便是一顿毒打。 长时间的压迫让许多小妾身心俱疲,甚至生不如死。 张公子风流韵事在北京城里不胫而走,据说,老帅哥有个特殊癖好,睡觉时喜欢趴在姨太太光滑细腻的肚皮上,还得把脸贴在她们的腹部,仿佛这样才能安然入梦。 姨太太们苦不堪言,却又不敢公然抗议,生怕惹恼了张勋,落个不好下场。 张勋府上的金屋藏娇之地,各色姨太太们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大戏不断上演。 张勋原本对四姨太王克琴宠爱有加,常常留宿她的房间。 王克琴是京剧名伶出身,慧眼识珠,机灵泼辣,很得老帅哥欢心。然而,随着张勋对三姨太卞小毛的青睐,王克琴变得愈发不受宠。 王克琴自尊心极强,岂肯做小三儿的替身?她与张勋的副官暗通款曲,终于同他私奔,还装疯卖傻逃出了张府。 王克琴逃跑后对外宣称,她受不了张勋荒唐可笑的怪癖,害怕被他的大肚皮压死,这才铤而走险。 一时间,坊间流言蜚语,都说张勋好色无度,简直是"色魔"转世。 逃离张勋魔爪的王克琴,虽然得到了自由,但也付出了代价。 在那个年代,女人要独立谋生谈何容易。 王克琴虽有戏曲才华,但她毕竟是个女流之辈,还背负私奔的骂名,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客死异国,老来潦倒,惨淡收场。 1917年,张勋以调停黎元洪与段祺瑞矛盾为由,率“辫子军”进入北京。 他扶持清废帝溥仪重新登上皇位,宣布清朝复辟。 然而,这一荒唐的举动立刻遭到了民国政府和军阀势力的强烈反对。 段祺瑞迅速组织讨伐军,仅用12天便打败了张勋的“辫子军”。 张勋在失败后逃入荷兰大使馆避难,复辟清朝的尝试以彻底失败告终。 这场复辟闹剧不仅让张勋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也彻底断送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复辟失败后,张勋选择退出政治舞台,定居天津。 他依靠早年的积蓄,在天津经营商铺,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当地的一位富商。 在政治上,他不再试图复辟清朝,也不再插手民国事务。 张勋晚年生活安逸,于1923年病逝,结束了他传奇且荒诞的一生。 张勋的身上深深烙印着封建制度的印迹,对清朝的愚忠、对共和的反对以及对新思想的排斥,集中反映了当时旧势力的挣扎。 他试图复辟清朝,却在历史潮流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他的种种行径,无论是留辫子的坚持,还是复辟的闹剧,都注定成为历史笑柄。 张勋的个人生活也折射出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他对妻妾的态度和行为,是对传统观念的机械延续,毫无现代思想的影子。 虽然他在历史上以“辫帅”闻名,但更多的是一种讽刺意义。 正如张勋的复辟行动最终失败,封建制度的残余也注定被历史淘汰。
1917年,张勋的四姨太王克琴与他的副官有染,装疯卖傻逃离了张府。她后来竟坦露: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9 16:19:34
0
阅读:64